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能源环境新闻

二次“双反”谈了又判,光伏企业不如提前“冬眠”?

星之球科技 来源:前瞻网2015-09-28 我要评论(0 )   

在平静面对加拿大双反调查后,中国光伏业将迎来美国的第二次双反终裁。相较于半年前初裁结果尚未公布时,行业曾进行大规模抗议和声讨,目前大多数光伏企业一反常态,显...

 在平静面对加拿大双反调查后,中国光伏业将迎来美国的第二次“双反”终裁。
 
相较于半年前初裁结果尚未公布时,行业曾进行大规模抗议和声讨,目前大多数光伏企业一反常态,显得十分消极。分析人士在分析这种现象时说,光伏制造业近期又进入了“蛰伏期”,“双反”已不是主要问题。
 
“双反”风波接二连三缺少谈判筹码
 
12月5日,同属北美洲的加拿大宣布将启动对来自中国的晶硅光伏组件和层压件产品启动“双反”调查。反补贴调查期为2012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申请提起“双反”调查的加拿大光伏生产商给出的理由是因为中国的补贴和倾销,导致加拿大企业损失和失去市场份额,减少就业、破产或倒闭。
 
对于这个消息,产品出口加拿大的中国企业反应十分平静。阿特斯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出口到加拿大光伏产品数量实在不多,影响有限。
 
不过,12月11日美国商务部将公布的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终裁结果,对国内企业的冲击显然要大得多。国内的光伏企业代表曾公开表示,一旦“双反”出现不利裁决,将影响20-30亿美元的出口金额,对于行业有不小的冲击。
 
但部分产品出口美国的光伏制造企业在接受采访时,却一反常态的平静。有的企业模糊地表示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已经做出了调整减少损失;有的索性表示等12月1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终裁结果后,再出相应的声明。这与半年前抱团抗议,寄希望在终裁前与美方进行谈判的态度有明显不同。
 
“之前我国光伏企业有过和欧盟达成价格承诺谈判的经验,本以为这次美国对华光伏贸易争端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一位新能源分析师告诉记者,但是中国和美方的谈判缺少筹码。
 
今年8月14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受理的决定》,希望堵上国外多晶硅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漏洞,巩固我国此前对美韩多晶硅“双反”制裁的效果。
 
中国硅业协会近期也宣布,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将会在年底收紧。
 
但上述这些举动,根本无法感动美企,无人从中充当说客游说美商务部,影响对华产品的“双反”结果,相反,三季度美国多晶硅巨头还宣布未在中国对美多晶硅“双反”中受损。
 
终裁结果变数不大行业再入蛰伏期
 
今年6月和7月,美国商务部分别宣布初步认定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出口到美国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存在补贴和倾销行为,初步裁定对中国进口太阳能面板征收26.89至35.21%的反补贴税,以及中国大陆产品的倾销幅度为26.33%至165.04%,中国台湾产品的倾销幅度为27.59%至44.18%。
 
相比中国与欧盟价格承诺谈判结果,在“双反”终裁前就早早宣布,近期却没有传出任何有关中美价格承诺谈判的消息。
 
“终裁结果应该不会有很大变化。即使如此,对我国光伏市场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眼下国内市场以及新兴市场对于光伏产品的需求猛增,美国、欧盟等我国光伏产品传统主要出口地的份额在明显下降。一些继续将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企业,也已经想到了新的规避制裁的方式。
 
民生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黄彤说,有的企业即使加上惩罚性关税,出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仍有一定利润,价格竞争激烈程度低于国内市场。
 
黄彤在分析国内企业消极对待的原因时说,目前美国对华光伏“双反”终裁结果已非业内关注的热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已被市场消化。今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明显不如预期,一些光伏发展支持政策的效果还未显现,明年日本市场需求量将下滑,或许才是光伏制造业更加焦虑的问题。行业近期似乎又进入了“蛰伏期”,不过部分产品转换率高、成本控制较好的企业仍将脱颖而出。
 
近年来多个国家对我国光伏产品启动了“双反”调查,孟宪淦认为,原因在于全球多个国家都意识到要大力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而中国光伏产品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并在全球占据了2/3的市场份额,由此引起了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中国企业也应该从一系列的贸易争端中吸取教训,从打“价格牌”向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变,以避免低价倾销的指控。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