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轨道交通新闻

发改委连续两日批复逾万亿元交通建设项目

星之球激光 来源:中国证券报2012-09-11 我要评论(0 )   

两天内,连续掷出大手笔。9月6日,继前一天审批核准了25个轨道交通和铁路干线项目后,国家发改委又审批通过了13处公路工程项目和7处港口工程项目。另据统计,国家发改委...

 

两天内,连续“掷”出大手笔。9月6日,继前一天审批核准了25个轨道交通和铁路干线项目后,国家发改委又审批通过了13处公路工程项目和7处港口工程项目。另据统计,国家发改委昨日审核通过的公路总长度超过了2000公里。

 

投资发力稳增长

  

“目的再明确不过:就是为了稳定经济增速,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快速下滑。”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对记者分析,“同时,通过此举,给市场各方带来决策层维稳的信心和决心。”

  

据粗略统计,本次获批的公路项目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包括云南、新疆、西藏、甘肃、青海、河北和湖南等省。其中,仅新疆就有两处公路项目获批。13条获批公路项目中,杭州(红垦)至金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全长151公里)成为惟一一处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公路项目。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中西部地区对交通进行改善确有必要。”区域经济专家徐长乐此前对记者表示,“因为,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的流通,提高相关的销量,并最终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而城镇化本就是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事实上,今年7月公布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也称,“‘十二五’时期,要从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强化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农村交通建设、发展综合交通枢纽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国、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发挥运输的整体优势和集约效能。”宋颂兴认为,中西部相关城市确实应进一步改进交通网络,“但更重要的是项目获批的时间节点:在经济增速确定下滑无疑的情况下,确实有一定必要通过‘铁公基’项目来刺激经济,达到之前决策层‘稳增长’的目的。尤其是,目前的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消费和出口实际上都未完全好转”。

 

据中国政府网早前的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温家宝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可以预计,这些项目上马后,可带动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水泥和建材等的消费。”宋颂兴说,“不过,在项目通过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应避免2009年出现的后遗症:投资过热、进一步的产能过剩和地方过分举债导致现今若隐若现的‘破产’危机。”

 

除了公路项目,国家发改委昨日还通过了多处港口工程的审核。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如广州、福建和南京等。

 

融资或获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和市政设施项目主要由地方城投公司负责建设,逾万亿元的项目资金来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认为,除既有的银行这一间接融资渠道之外,企业债、公司债等直接融资渠道应进一步向地方融资平台特别是平台下的基建项目放松。

  

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今后银行信贷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支持重点将集中在公路、铁路、天然气、保障房等领域。中债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2010年和2011年公开发行债券的357家城投企业财务状况的统计也印证了这一趋势。统计结果显示,在银行借款规模上升较大的企业中,交通类城投企业(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投融资等业务)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类平台企业,这主要与融资平台监管政策继续支持保障房、轨道交通等融资平台举债有关。

 

在直接融资方面,发改委按照债券募集资金投资的领域,将今年企业债申报分为绿色通道、重点支持和正常审批三类。绿色通道类项目将即报即审、简化程序、尽快发行;重点支持类项目将分类排队、加快审核。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发改委的分类目录中,重大交通类项目被列入绿色通道序列,城市基础设施则被列入重点支持类项目。

 

记者获悉,发改委还在酝酿推出针对城市地铁、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的基础设施私募债券,以进一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此外,保监会已发出通知,降低基建债权计划门槛,鼓励保险资金进一步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资。

 

不过,业内人士担忧,众多基建项目获批必然带来天量融资需求,而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此前对地方城投公司紧缩的融资政策势必进一步放松,这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大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