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轨道交通新闻

政策驱动铁路建设开始回暖

星之球激光 来源:中华铁道网2012-08-25 我要评论(0 )   

近日铁路建设逐步回暖,铁路建设资金明显出现松绑现象,随着资金陆续投入,铁路开工将逐渐增加,这无疑给寂寞已久的铁路股注入了活力。 政策一:印发《关于铁路工程项目...

 

近日铁路建设逐步回暖,铁路建设资金明显出现松绑现象,随着资金陆续投入,铁路开工将逐渐增加,这无疑给寂寞已久的铁路股注入了活力。

  

政策一:印发《关于铁路工程项目进入地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招投标工作的指导意见》

 

近日,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铁道部印发了《关于铁路工程项目进入地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招投标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取消铁道部和18个铁路局(公司)原有的铁路工程交易中心,所有的铁路工程项目按照属地或授权原则,进入地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招投标。这意味着,铁路招投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铁道部和18个铁路局(公司)原有的铁路工程交易中心,铁路工程项目全部进入地方市场招投标。

 

解读:多年来,全国铁路系统因自成体系,被有些人称为“独立王国”,其运营效率和不尽透明的工作方式颇受诟病。铁路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有利于铁路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铁道部职能的转变,也为更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这一指导意见尽管不涉及资金问题,但被市场解读为铁路建设将重受关注。

 

政策二: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

 

铁道部于5月16日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从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铁路企业改制重组等各方面,几乎对民间资本全面开放。表示将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铁路领域”、“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对民间资本不单独设置附加条件”。

 

政策三:铁道部发200亿短融券

 

5月17日招标发行200亿元365天期无担保短期融资券,此次发行的债券将是铁道部本年度第一期短融券,债券缴款和起息日为5月18日,到期兑付日为2013年5月18日。中标利率为3.69%。该期短期融资券设定的招标利率区间为3.51%-4.51%。截至本期短期融资券发行前,铁道部及下属企业已发行尚未到期的债务融资工具总计6230亿元。其中,中国铁路建设债券合计金额为4720亿元、公司债券40亿元、短期融资券合计金额350亿元、中期票据合计金额1120亿元。2012年,铁道部基建投融资明细数据显示,铁道部拟累计投资4000亿元,其中中期及短期融资券1000亿元,银行贷款11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1000亿元,铁路建设基金和财政拨款分别为600亿元和300亿元。

 

铁道部的《募集说明书》显示,铁道部本期短期融资券所募集资金将用于铁路建设、机车车辆购置及运营中的资金周转。截至去年年末,铁道部已获得的银行意向授信规模超过2万亿元。

 

目前,市场上一直对铁道部财务杠杆高、盈利能力薄弱有所担忧。有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1年,铁道部的净负债/权益从高于30%的水平上涨为110%。铁道部的货运和客运均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仅分别为5.8%和5.3%,其EBIT利润率从2002年的26%降低为2011年的13%。

 

对于高铁盈利能力薄弱的原因,高华证券分析师表示,其货运和客运价格由发改委而非铁道部自身设定,定价机制不以铁道部盈利为目的。2002年到2011年间,铁道部货运和客运均价的年均复合增长分别为5.8%和5.3%,其盈利能力也从2002年的26%降低为2011年的13%。

 

根据铁道部5月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铁道部亏损额为69.79亿元人民币,负债率为60.62%。其流动比(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为86.8%,比2011年底的74.7%有所提高。

 

对于盈利能力的担忧,高华证券行业上述分析师认为,相信铁道部有能力负担投资。主要原因是铁路的公共服务属性较强,其经济效益要超过高铁自身的财务回报。例如,中国高铁将获得货运线路的交叉补贴,而货运的盈利能力依然较强。而建设高铁的目的就是将现有的客运铁路运力释放给货运,对后者的需求远超过了现有运力。

 

这三大政策的发布被市场解读为铁路板块的提震剂,铁路板块受些刺激多个个股均现涨停板。政府的三个政策传递出积极的信号,政策对铁路建设支持明朗,未来的铁路建设将会稳步推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