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中国制造如何玩转创新?

星之球科技 来源:中华工控网2016-02-29 我要评论(0 )   

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汇,当然,更受关注的是这个词汇的背后,所蕴涵的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创新则无发展。

       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汇,当然,更受关注的是这个词汇的背后,所蕴涵的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创新则无发展。
  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随着数字化革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式的“中国制造”也早已成为历史,创新转型迫在眉睫。中国目前的创新能力,是否能够满足高阶“中国智造”的要求?未来的中国,在创新领域,又将有何突破?且看GE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风向标》为你解读中国创新的今天与明天。
 
     中国创新,排名几何?
 
    如果你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世界工厂”、生搬硬套的“山寨大国”,那就太OUT了。根据2016年的GE“创新风向标”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四大最具创新性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在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国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国公众对自己国家的创新趋势也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
 
  高达93%的中国受访公众认为创新是国家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中国受访者普遍表示,在过去的五年中,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都能感受到中国创新浪潮对其生活的积极影响。
 
  中国民众普遍相信,创新对就业市场将产生正面影响,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创新尤其受到高度评价。
 
  同时,企业家们对创新业务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协同创新”模式正在成为企业增长的新引擎,高达89%的中国企业表示,协同创新已经为他们带来了投资回报。
 
      “颠覆式创新”有何突破?
  
       GE《全球创新风向标》调查显示,“颠覆式创新”是中国式创新的最大特色,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家对于创新的态度更为开放、大胆,中国总体创新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列于领先水平。
何谓“颠覆式创新”?
 
       对中国受访者而言,创新代表“颠覆、进步和创造”,42%的受访者表示创新必须“打破常规”,55%的受访者认为,创新意味着“开启新的潮流方向”。
 
  “颠覆”是中国式创新的最大特色之一,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家更敢于为创新突破自我、颠覆既有商业模式。80%的中国企业家为自己的公司制定了清晰的创新战略(高于全球平均值68%)。比起固守现有经营模式,57%的中国企业高管更愿意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转型,开拓全新营收渠道。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企业在创新产品发布数量、经营模式的变革、全新商业模式的发展等领域表现都超过全球平均值,大量创意产品已经彻底改变了既有的市场环境,颠覆性创新的理念已经开始为中国企业家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实现中国式创新,我们还需要…
       政府支持
  
       尽管企业家对颠覆性创新充满期待,中国创新的未来仍然需要政府更强力的支持。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创新环境的建设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69%的中国企业家认为政府激励是创新成功的主要驱动因素。所有的受访公众都表示,希望政府可以采纳更具整体性的创新战略,更多参与创新文化的建设,逐渐建立并保持中国创新领袖的地位。
 
 
       创新人才
       与此同时,人才将成为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关键要素。有58%的企业家认为缺少创新型人才和相关技能是实现有效创新的障碍之一。
 
       未来创新最需要的人才是怎样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创新时代的未来人才应该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意型的思考方式、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比起保守的“执行者”,大胆的“问题解决者”和“创业者”更受中国企业家欢迎。
 
  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重重挑战,2016年起,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加严峻。而敢于突破、拥抱创新的中国颠覆式创新基因,无疑将有助于中国克服重重考验,在未来的国际市场进一步开疆拓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智造创新风向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