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金属钣金新闻

辽宁鞍山全力打造激光与阀门强市

星之球科技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2014-03-19 我要评论(0 )   

辽宁鞍山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光庆日前就鞍山如何做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工业强市畅谈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鞍山市深入贯...

  辽宁鞍山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光庆日前就鞍山如何做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工业强市畅谈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鞍山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按照战略定位、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优化机构、健全机制、完善设施、引进项目的发展思路,通过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抓企业扶持、抓地企合作等方式,规划建设了辽宁激光科技产业园、高端阀门产业园等工业园区,使新兴产业布局不断完善,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为实现工业强市,打造鞍山经济升级版,发挥着引擎作用。

  规划布局基本完成。鞍山市制定了《激光产业发展规划》、《高端阀门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等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即以高新区为载体,规划用地34.5平方公里,建设全国首个以激光为特色的产业园区——辽宁激光科技产业园;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规划用地15.61平方公里,建设中国最大的高端阀门产业基地;依托经济开发区、海城析木新城、腾鳌经济开发区、台安工业园区和汤岗子新城产业园,打造国家级煤焦油深加工、镁化工、工程塑料(尼龙)产业基地,东北最大的高端涂料、东北重要的醇酯化工和省级生物化工生产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鞍山市完成了激光产业园起步区3.2平方公里的征地动迁和土地出让,完成了4平方公里的高端阀门产业园规划,按照“高端化、成套化、国际化、总部化”的发展定位,划分出阀门制造区、产业配套区和公共服务区三大区域;“两横两纵”道路现已开始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和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为鞍山市发展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激光产业园已开工建设与重点推进项目306个,投资21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项目247个;高端阀门产业园已签约落地企业21家,其中单体阀门项目20个,投资48亿元;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已吸引精细化工项目38个,投资70亿元;台安工业园引进13家彩涂板生产企业,投资32亿元,形成了集群式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成为全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样板。

  

  存在明显制约因素

  高光庆表示目前鞍山新兴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比较,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制约因素,这既是存在的问题,更是奋起直追的动力。

  一是产业链条薄弱,企业协作缺乏。鞍山市钢铁产业发展近百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重视钢铁等传统主导产业,尚未清晰地认识到要把新兴产业打造成未来的主导产业的重要性。全市新兴产业产品配套能力不强,上下游产业链比较薄弱,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产品单一,结构雷同。

  二是研发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困难。缺少相关的检测平台和研发机构,现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无法对全市新兴产业形成技术支撑。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工业用地供应紧张,技术人员和高级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跟不上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是结构矛盾突出,企业规模散小。多数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低,许多装置设备达不到标准,部分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要求,许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聚度低。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强。

  

  发展产业解决对策

  高光庆表示工业是鞍山发展的魂,是鞍山发展的根。实现工业强市,实现振兴鞍山的梦想,必须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发展新兴产业,实施经济发展“两轮驱动”。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做大产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产业布局,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实力,壮大产业规模。到2015年,全市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新建1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研发平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加快激光产业园建设。以激光加工为生长点,以拓展激光应用为着力点,以发展高端装备抢占制高点,以国际合作引领原创点,助推鞍山老工业基地追踪世界前沿科技;打造国家级激光产业基地,实现5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

  加快高端阀门产业园建设。将阀门产业园科学划分为阀门制造区、产业配套区和公共服务区三大区域;加快东北最大阀门检测中心和30万平方米工业地产建设,集聚优秀阀门企业,打造国内最大高端阀门产业基地;按照“高端化、成套化、国际化、总部化”的发展定位,重点发展铸锻件、标准件、精密仪器仪表,集聚优秀阀门企业入驻园区,形成集群优势,实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煤焦油深加工板块,形成焦化苯深加工、酚油深加工、萘油深加工、洗油深加工、蒽油深加工、沥青深加工等6大系列产品;通过建立鞍山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充分利用鞍钢新上60万吨煤焦油项目,使鞍山成为全国地级市第一个拥有百万吨煤焦油集中加工能力的地区;通过建立腾鳌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充分利用来自鞍钢、本钢焦化煤焦油深加工产品,辽化、葫芦岛、盘锦石化原料,实现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加快发展彩涂板。依托紧邻鞍钢的资源优势和辐射东北的区位优势,打造东北最大彩涂板生产研发基地,充分利用台安县已有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围绕一些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壮大彩涂板产业规模,推动彩涂板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式发展;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综合产能260万吨,实现产值150亿元,上缴税金3.5亿元。

  二是强化政策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加紧完善发展规划。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发展方略,根据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时调整、完善具体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完善运行体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出台激励政策,赋予园区发展最为适合的体制机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公共事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兴产业扶持政策,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对新兴产业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创建“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发展环境;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务员队伍的服务意识,精简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完善市、县、园区和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加大对项目的跟进服务。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全面落实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大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完善用地保障、环评审批、人才培养、银企合作等工作举措,保障新兴产业项目落地需求。

  加强夯实园区建设。着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能源、仓储物流、研发、检测等公共配套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和协调解决水、电、气的供应量和供应价格,不断提升园区承载重大产业项目的能力,由“纸上项目”变为落地项目,由“围墙项目”变为建设项目,由“空巢项目”变为达产项目。

  三是加快项目引进,建设龙头企业。发挥连带效应。围绕新兴产业规划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瞄准国内外相关产业世界500强、央企行业排头兵、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开展招商;着力引进牵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项目;实现鞍山市优质项目、技术、企业与这些大集团的发展战略和生产布局对接,形成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的连带效应,不断提升新兴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实力。

  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鞍钢等本地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优势,推动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实体性的产学研联盟,支持科研机构新兴产业相关实验室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研发检测平台。按照全产业链的理念发展工业产业集群,将产业链从上游向下游延伸,打通从原材料、加工、配件到装备集成等各个环节;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大项目和好项目,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

  

  四是提高产品水平,促进成果转化。制定《鞍山市新兴产品培育发展实施规划》。将重大关键产品、重点培育产品、区域特色产品等进行分类培育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牵动作用的产品。制定科学技术创新战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专利申请、海外并购、引进人才和海外研发团队,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品牌、市场和管理经验;搭建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推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制定成果转化进程。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发展的牵引性工作,在继续加强以研发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的同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建立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

        未来5年,6大电缆技术高温超导技术、碳纤维电缆、环保材料、铝代铜技术、铝稀土优化处理技术及“薄小工艺”将帮助电缆生产企业赢得先机。

  近年来,由于“外敌压境”(外资注入)、特种电缆需求旺盛、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及利润率低下等原因,倒逼本土一些有实力的大型电缆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并且呈现各种先进技术遍地开花之势。通过市场需求以及部分检验实践,未来5年,6大电缆技术——高温超导技术、碳纤维电缆、环保材料、铝代铜技术、铝稀土优化处理技术及“薄小工艺”——将帮助电缆生产企业赢得先机。尽管目前中国电缆下游市场仍然处于高端电缆需要进口的情况,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6大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快能够解决这一难题。这也或将催生出中国出土的全球电缆霸主。

  

  高温超导电缆

  高温超导技术具有价格相对低、容量大、损耗低、无电磁污染等优势,在国际上颇受重视,许多国家已将发展超导产业上升到战略高度。我国已在高温超导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2013年8月,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总部官员的现场监造下,ITER装置中运行的最大长度超导电缆——765米的CB(厂标)超导电缆导体在白银有色长通公司下线。

  同时,在高温电缆的基础上,国家相关计划中还设立对“高温超导输电”重大项目进行扶持。目前,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高温电缆约20亿元用于国内建设,预计到2020年全球超导应用的市场将达2440亿美元(约合14869亿人民币),高温超导电缆约占5%的份额。

  因此,高温超导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是今后电线电缆行业的重要技术。

  碳纤维电缆近年来也是名声大噪,碳纤维电缆作为传统钢芯铝绞线(裸导线)的替代产品,主要应用于110kv-220kv线路。较之常规钢芯铝导线(ACSR),ACCC的铝截面积增加29%,而单位长度重量轻20%,因而在容许的悬垂度一定的情况下,采用ACCC可以极大提升线路传输能力,降低损耗。电网公司通过将大量普通导线更换为ACCC导线,可以不新增线路而实现电网扩容,大幅节约土地、塔架、工程成本,符合节能增效的政策方向。

  因此,碳纤维复合导线将是现有导线的革命性替代产品。从而为那些在碳纤维复合导线领域拥有强有力竞争优势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环保材料的开发顺应市场需求也响应国家号召。目前,生产电线电缆大量使用橡胶、聚氯乙烯、聚乙烯等高分子化工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因此要积极开发环保型材料,生产环保型电线电缆。

  日本藤仓等电缆公司在开发了环保型电线电缆后,为了垄断市场,积极推进政府颁布环保型电线电缆产品标准。近年来,环保型电线电缆的销售份额急剧扩大,普通的电线电缆和阻燃电线电缆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另外,在电线电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可以直接回收回用。

  铝代铜技术近年来呼声高,炙手可热。由于铜材相较于铝材有着较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并且在输送电流时能够减少电能的损耗,因此一直被电线电缆生产企业难割难舍。据统计,我国电线电缆行业超过60%均使用铜材制造电缆。但由于铜资源相较于匮乏,并且目前国内已探明的铜资源均被深度甚至是过度开发,再加上铜材价格居高不下,因此以铝节铜甚至是以铝代铜的呼声一直都振聋发聩。

  

  铝合金电缆的导电性能与铜芯电缆不相上下,其柔韧性则相较于铜芯电缆更胜一筹,改变了以往纯铝电缆机械强度差、抗疲劳能力低、接头处容易发生事故等缺点,保障了电缆在长时间过载和过热的情况下电缆连接的持续稳定性,还弥补了传统铜电缆有记忆效应和高反弹性能等缺陷,减低了线损。

  除此之外,无论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再到运输、安装、运行、回收,铝合金电缆比传统的铜芯电缆有不可比拟的经济环保优势,截至目前是铜线缆的最佳替代品。

  铝稀土优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很好,目前是电缆行业的热门技术。众所周知,用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电工铝杆在中国已相当普及,性能也良好。但由于设备仍停留在70年代初期水平,技术上没有多大创新。为此,要积极推广我国特有的铝稀土优化处理技术,并利用引进的部分关键专用设备和技术添加铝锆合金,将熔铝燃煤炉改造成熔铝燃油或天然气炉,全部消除熔铝燃煤炉燃煤烟尘和烟气的排放,并设置烟气过滤装置净化烟气,提高排放质量,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同时使导线工作温度从70℃提高到150℃,载流量提高1.6倍。

  “薄小工艺”作为一种综合的行业工艺,由于符合市场需要和用户需要,因此很多电缆企业均加大了研发投入。“薄小工艺”的出现主要为了方便安装、使用以及运输的便利性,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原材料成本。如果分析当前电线电缆产品的特点,我们也很容易就发现当今的电缆产品在不断向护套更薄,截面更小,同时保证载流量方面发展。

  简单总结就是,未来国内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与工艺方面的竞争,只有加大技术研发,立足于节约原材料、开发新型环保材料等先进技术,才能够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也才能改变当前成本高、利润低的局面。

       未来5年,6大电缆技术高温超导技术、碳纤维电缆、环保材料、铝代铜技术、铝稀土优化处理技术及“薄小工艺”将帮助电缆生产企业赢得先机。

  近年来,由于“外敌压境”(外资注入)、特种电缆需求旺盛、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及利润率低下等原因,倒逼本土一些有实力的大型电缆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并且呈现各种先进技术遍地开花之势。通过市场需求以及部分检验实践,未来5年,6大电缆技术——高温超导技术、碳纤维电缆、环保材料、铝代铜技术、铝稀土优化处理技术及“薄小工艺”——将帮助电缆生产企业赢得先机。尽管目前中国电缆下游市场仍然处于高端电缆需要进口的情况,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6大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快能够解决这一难题。这也或将催生出中国出土的全球电缆霸主。

  

  高温超导电缆

  高温超导技术具有价格相对低、容量大、损耗低、无电磁污染等优势,在国际上颇受重视,许多国家已将发展超导产业上升到战略高度。我国已在高温超导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2013年8月,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总部官员的现场监造下,ITER装置中运行的最大长度超导电缆——765米的CB(厂标)超导电缆导体在白银有色长通公司下线。

  同时,在高温电缆的基础上,国家相关计划中还设立对“高温超导输电”重大项目进行扶持。目前,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高温电缆约20亿元用于国内建设,预计到2020年全球超导应用的市场将达2440亿美元(约合14869亿人民币),高温超导电缆约占5%的份额。

  因此,高温超导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是今后电线电缆行业的重要技术。

  

  碳纤维电缆近年来也是名声大噪,碳纤维电缆作为传统钢芯铝绞线(裸导线)的替代产品,主要应用于110kv-220kv线路。较之常规钢芯铝导线(ACSR),ACCC的铝截面积增加29%,而单位长度重量轻20%,因而在容许的悬垂度一定的情况下,采用ACCC可以极大提升线路传输能力,降低损耗。电网公司通过将大量普通导线更换为ACCC导线,可以不新增线路而实现电网扩容,大幅节约土地、塔架、工程成本,符合节能增效的政策方向。

  因此,碳纤维复合导线将是现有导线的革命性替代产品。从而为那些在碳纤维复合导线领域拥有强有力竞争优势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环保材料的开发顺应市场需求也响应国家号召。目前,生产电线电缆大量使用橡胶、聚氯乙烯、聚乙烯等高分子化工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因此要积极开发环保型材料,生产环保型电线电缆。

  日本藤仓等电缆公司在开发了环保型电线电缆后,为了垄断市场,积极推进政府颁布环保型电线电缆产品标准。近年来,环保型电线电缆的销售份额急剧扩大,普通的电线电缆和阻燃电线电缆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另外,在电线电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可以直接回收回用。

  铝代铜技术近年来呼声高,炙手可热。由于铜材相较于铝材有着较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并且在输送电流时能够减少电能的损耗,因此一直被电线电缆生产企业难割难舍。据统计,我国电线电缆行业超过60%均使用铜材制造电缆。但由于铜资源相较于匮乏,并且目前国内已探明的铜资源均被深度甚至是过度开发,再加上铜材价格居高不下,因此以铝节铜甚至是以铝代铜的呼声一直都振聋发聩。

  铝合金电缆的导电性能与铜芯电缆不相上下,其柔韧性则相较于铜芯电缆更胜一筹,改变了以往纯铝电缆机械强度差、抗疲劳能力低、接头处容易发生事故等缺点,保障了电缆在长时间过载和过热的情况下电缆连接的持续稳定性,还弥补了传统铜电缆有记忆效应和高反弹性能等缺陷,减低了线损。

  除此之外,无论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再到运输、安装、运行、回收,铝合金电缆比传统的铜芯电缆有不可比拟的经济环保优势,截至目前是铜线缆的最佳替代品。

  铝稀土优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很好,目前是电缆行业的热门技术。众所周知,用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电工铝杆在中国已相当普及,性能也良好。但由于设备仍停留在70年代初期水平,技术上没有多大创新。为此,要积极推广我国特有的铝稀土优化处理技术,并利用引进的部分关键专用设备和技术添加铝锆合金,将熔铝燃煤炉改造成熔铝燃油或天然气炉,全部消除熔铝燃煤炉燃煤烟尘和烟气的排放,并设置烟气过滤装置净化烟气,提高排放质量,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同时使导线工作温度从70℃提高到150℃,载流量提高1.6倍。

  “薄小工艺”作为一种综合的行业工艺,由于符合市场需要和用户需要,因此很多电缆企业均加大了研发投入。“薄小工艺”的出现主要为了方便安装、使用以及运输的便利性,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原材料成本。如果分析当前电线电缆产品的特点,我们也很容易就发现当今的电缆产品在不断向护套更薄,截面更小,同时保证载流量方面发展。

  简单总结就是,未来国内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与工艺方面的竞争,只有加大技术研发,立足于节约原材料、开发新型环保材料等先进技术,才能够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也才能改变当前成本高、利润低的局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