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上海大众这个中德汽车合作的成功范本,我国汽车产业的本土化能力和配套建设水平不会以如此速度实现发展;如果不是西门子等成熟大型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合作,中国高铁不会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铺满神州大地……
中德建交后,在总体稳定友好的政治环境之下,中德两国在贸易方面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这其中,德国固有的工业优势和中方的需求使得政府和企业的眼光都聚焦在“轮子”之上。多年来,交通领域的合作一直是中德双边合作的重头项目,从轻型汽车到电动汽车,从高铁到飞机……每一个“轮子”都见证了中德企业40年的合作共赢之路。
作为老牌工业国家,德国整个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其中,汽车和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部门是德国的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在以雄厚技术闻名于世的同时,德国也是自然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除了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2/3的初级能源需进口。多年来,以外向型为主的德国经济一直是海外市场开拓的行家,其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品一半或一半以上销往国外。
步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着工业领域的“技术荒”,对技术和资金有着前所未有的需求。同时,德国这个老牌市场开拓者注意到了中国广阔的市惩丰富的资源。两国都在彼此身上看到了最大化的共赢利益,开展了长足深入的合作。
在40年的合作中,中国企业借助德国的资金和技术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同样,德国企业在中国收获了累累硕果。其中,以汽车为代表的中德合资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双边合作共赢的最佳范本。
如今,世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但在这个老牌中国市场开拓者看来,中国依旧是最好的、最值得开掘的合作伙伴之一。而拥有良好合作基赐优势的交通运输领域,将再次成为双方升级改造的重点。
“轮子”拉动的合作
上世纪70年代,中德双方政府交通部门开启了交通领域方面的合作之门。在不断深入的交流中,双方不断磋商、磨合,促成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合作条约的签订。其中,两国分别于1978年、1981年和1995年签署《民用航空协定》、《铁路合作协议》和《海运协定》。此后,随着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和细化,又陆续签署公路、内河航运和水路交通、绿色物流等领域合作协议。此外,两国内河航运部门于上世纪80年代末建立年度会谈机制,并持续至今。
官方合作只是一个序曲,随后几十年间的企业互动已成为合作的主流方式,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进驻中国市场谋求共同利益,中国企业也在壮大自身的同时尝试走进德国。如今中德双方在汽车等领域的亲密合作引来别国艳羡,而在中国寻求伙伴的初期,是德国先抛出了“绣球”。
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一名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介绍,20多年前,汽车大国美国和日本都曾想进入中国市场,但在“以技术换市潮的战略纠结中,他们都有自己的担忧。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公司怕先进的东西让中国学到手,不愿合作;而美国更多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不愿向中国提供汽车技术。这时,德国人撇开“门户之见”向中国伸出了诚意的双手。
1985年3月,大众集团宣布进入中国市场,与中方合资组建上海大众,大众集团控股50%,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汽车企业。
被称为中德汽车合作样板的“上海大众”作为国内最大的轿车合资企业之一,历经了27年的滚动发展。上海大众不仅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之路,直到今天,它所生产的桑塔纳轿车依然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大份额。正如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会成员、执行副总裁张绥新所说:“大众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可靠合作伙伴,并一向把自己看作最本土化的跨国公司。”
从最开始上海大众每天只能组装两辆桑塔纳,到突破每天3000辆;从最初的国产化率只有车轮、收录机和天线的困境到90年代初,上海桑塔纳的年产量突破10万,国产化率达到 90%。德国企业以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帮助中国汽车自身实现了飞跃式成长。
在帮助中国企业成长的同时,德国企业所获得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奥迪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购买的宝马车占整个宝马利润的25%,德国几大知名汽车品牌一直占领汽车品牌的高端……
多年间,中德双方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高铁时代的到来将双方的合作推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起,中国高铁开始以爆炸式的速度发展。记者了解到,在高铁发展之初,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高铁都在等待入局中国。但一如20多年前德国向中国转让汽车技术时的情况一样,德国人又一次走到了与中国合作的前端。
据报道,中国当时的高铁规划是以时速200公里为起点,但当时德国人向中国转让了9项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技术,并且均是全球最先进的铁路技术。
德国人的诚意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当前,中国铁路部门与多家德国铁路工业企业在铁路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集成、无砟轨道、工程咨询及监理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中国利用德国政府优惠贷款及促进贷款采购德国铁路关键设备并引进电气化技术。
此外,两国间开行了集装箱示范列车。2010年,中国铁道部与德国铁路股份公司签署《铁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涉及亚欧铁路货运合作、德铁国际公司在华业务及第三国铁路项目合作等方面。
与大众汽车一样,作为德国企业开辟中国市嘲先行军”的西门子在中国高铁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事实上,这家以生产家电更为中国人熟知的德国企业在交通领域的发展已经有16年的历史。
早在2010年,中德两国元首就曾表露出在轨道交通领域进一步合作的意向,默克尔访华时专门参观了中德合资的西门子信号有限公司。
随后的2011年9月,西门子就与广东省发改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今年6月,西门子与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合作生产100%低地板有轨电车,成为第一家与中方伙伴签署100%低地板有轨电车合作协议的跨国企业。
据记者了解,目前,西门子的铁路信号产品已被应用到中国多条干线铁路之中,有不少产品还是专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独立研发的。西门子方面表示,未来会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将更多全球先进的铁路信号产品引入中国并做适应性改进,以更多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为中国铁路事业服务。
上述受访专家对本报称,随着人们对轨道交通安全的关注日益增强,轨道交通领域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德之间在经贸、交通、医疗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未来将有更多的德国企业进入中国的轨道交通市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