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能源环境新闻

光伏行业亟需摆脱内卷化

星之球科技 来源:证券时报2021-06-17 我要评论(0 )   

光伏产业链至少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辅材、电站等主要环节,每一个环节又有少则三五家,多则数十家的参与者,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平衡都能牵动整个行业。去年以来...

光伏产业链至少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辅材、电站等主要环节,每一个环节又有少则三五家,多则数十家的参与者,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平衡都能牵动整个行业。



去年以来,光伏行业百亿元级别的扩产项目频频登场,“双碳”目标的提出也进一步撩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上市光伏企业在一轮轮的融资中股价不断被推升,让“融资、扩产、股价上涨”的循环游戏得以延续,人人都成了这场资本盛宴的得利者。



行业前景向好毫无疑问,但行业的盲目扩产已经愈演愈烈,光伏行业“水桶腰”的格局越来越显著。行业预测显示,到今年底,国内硅片产能将超过360GW,电池产能将超过450GW,这不仅远超硅料供应上限,也远高于终端实际需求。



站在企业的角度,如果竞争对手扩产了,而自身不扩产,竞争对手就更有实力争夺新的订单;未来市场需求扩大了,自身跟不上,很有可能导致市场份额的下降。在这样的逻辑下,单独一家企业都没有改变行业的力量,但企业又不得不被裹挟着向前走。



这就像是每一家企业都列出了各自的生产函数,并据此找到了各自的最优解。然而,对每一家企业最优的解合起来并不构成行业整体的最优解。这就很像博弈论里的经典模型“囚徒困境”,只有合作才是行业效益最大化的路径,但拒不合作只会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



上述“囚徒困境”正是光伏行业内卷的表象之一,行业内卷的另一大表象就是垂直一体化的盛行。最近两年,隆基股份在电池、组件环节屡次加码,去年组件出货量达到全球首位;其他垂直一体化布局的拥趸还有晶科、晶澳等。



垂直一体化布局的基本逻辑是企业为了保障自身供应链的安全,亦或者是为了吃干榨尽全产业链的利润。由于部分企业抢跑一体化布局,这使得原先与其有采购关系的专业化厂商不安全感倍增,一旦对方断供岂不影响我的生产?



于是,过去专业化布局的光伏企业也越来越向着全部或者部分垂直一体化布局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当下光伏技术迭代期,每家企业都有着不同的思路,都想着扶持各自的供应链或是技术标准,局部的过剩导致了全行业的整体过剩。



光伏当前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于部分环节的毛利率过高,而头部企业又不肯让利。最近两年,行业经验一再推演了这一点,硅片毛利率高达30%,数百亿资金涌入;玻璃短缺价格飙涨,大量资金涌入;现在硅料紧缺价格翻了近两番,又造就了新产能的大举攻入。



然而,光伏玻璃的命运已经验证了疯狂背后必然是一地鸡毛。今年3月底,光伏玻璃报价由高点的42元/平方米直接缩水30%,到了现在,价格已经接近腰斩;连带的,几家主要光伏玻璃供应商的股价也几近腰斩。



现今硅料短缺固然是一方面,但硅片龙头携货自重,最近几个月以来,调价频率从一个月一次增至每半个月一次,上游施压中游,而中游又向下游施压,一旦有一天压力传导玩不下去了,恐怕又会迎来一场雪崩式的价格断崖。下一个崩盘的会是谁,硅片?硅料?



在不久前的SNEC光伏展上,一家光伏龙头企业的老总公开谈到,当前供应链失衡有光伏从业者的责任,“明明这个环节已经不均衡了,我们却还在投资,希望大家今后在投资评估方面更加精准一些,免得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或许,这是一个好的主意,但在实践过程中,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大企业、小企业,各方要承担怎样的行业责任都有待进一步理清。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造业激光激光技术光伏行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