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3D新闻

资本市场看淡3D打印 实际市场营销有限

星之球科技 来源:PChome2014-10-24 我要评论(0 )   

一时间3D打印技术又成为建筑界热炒的话题。真的这么简单?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绝非如此。3D打印技术所用的油墨是玻璃纤维水泥,为保证油墨的和易性,其材料强度大...

       一时间3D打印技术又成为建筑界热炒的话题。真的这么简单?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绝非如此。3D打印技术所用的“油墨”是玻璃纤维水泥,为保证“油墨”的和易性,其材料强度大大低于一般建筑用混凝土,所以仅限于一、两层的房子,或者作为主体结构的一次性模板,其效益远远不能抵消昂贵的3D打印成本,在没有找到成本、耐候性、强度超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一材质建筑材料之前,3D打印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实话实说,3D打印真的没到热得发烫的地步,无论百度、谷歌上,有关“3D打印”关键字的搜索结果有多少,仔细一读,你就会发现绝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国外的事,有些更带着浓烈的幻想主义,与国内并无关联。用973首席科学家段宣明先生的话来说,“3D打印还不能称之为产业”,不成熟不完善不容易,而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的公开放言更是直接:“如果3D打印真有用,我的‘郭’字倒过来写”。而中国3D打印第一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生导师颜永年指出,“3D打印不会达到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么夸张”。

  实际上,3D打印在专业领域又被称为“快速成型技术”,且并非一项新技术。其源于19世纪末的照相雕塑快速立体成型思想,基于材料堆积法的一种高新制造技术,甚至被人称为是“上上世纪的思想,上世纪的技术,本世纪的市场”。为何在这几年突然火起来呢?这得益于国外数百万元级别的工业级3D打印设备摇身一变成为桌面级的设备。

  在京东,最便宜的3D打印机只要3000元出头,而在淘宝,供用户DIY的Reprap Prusa Mendel i3 第三代套件只要2100元,一时间受到GEEK们的追捧,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打印出各种极具创意的3D物品。当然,这也少不了媒体人的添油加醋,所以许多不可思议的新闻便突现在人们眼前。

 

  那么,国内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对此,段宣明先生此前在接受友媒采访时承认,3D打印还停留在做模型阶段,仅仅是用来进行一个产品验证,模型虽然重要,但靠此需求量,不足以支撑一个产业。

 

问多买少 大家看热闹

  在苏州,苏宁石路Expo超级店就有3D打印机销售。“猫头鹰大概需要5个小时,而一个笔筒模型只需1.5小时,这比工厂生产模具需要耗费3天的时间要快得多。”据负责该区域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打印机定位为家庭或个人使用,打印品所用的材质是ABS树脂,目前只能单色打印,且打印材料只有ABS一种材质”。从旁边展示的样品来看,表面还是有些粗糙,也相对较轻。“看的人是很多,尤其是设计工作人员居多,但现在还没有卖出一台”。

  在南京,曾经上过电视的3D打印体验馆,如今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几经辗转,打通老板电话:“打印人像做了三个月就做不下去了,越亏越厉害,接着就转到工业上。去年3D打印人像、手机壳、艺术品的确被炒的非常火,每天都有人上门来问,有要加盟的,也有记者采访的,但经济效益上不来,因为3D打印照相技术成本较高。目前,生产以及国外进口的塑料、光敏树脂等材料成本居高不下,这就大大增加了民用3D打印的成本。仅制作一个10cm高的全彩人物像就需要近千元,更不提打印1:1的真人像,很多人问的时候兴趣浓浓,一看价格表,掉头就走。花几十万从美国引进的打印机成本连一半都没捞回来,不转行就眼看着设备贬值,最后能血本无归。”

  随后,我们又探访了位于虹悦城的一家3D打印体验馆--记梦馆,算是国内现存比较大的一家3D打印连锁店。即便如此,也未能逃脱“好奇的人挺多,真正花钱去体验或者购买打印产品的寥寥无几”的困境,一个3D打印的塑料材质iPhone外壳,售价数百,一个13cm高全身人像,制作费近千元,价格偏高或许是阻碍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重庆,一位做3D打印机的经销商第一年总共完成了600多万元的销售额,也就销售了几台设备而已。这些进口设备动辄数十万元,高端机型甚至高达数百万元,能够采购的企业本来就少,而一旦采购几乎再难有后续购买。到现在为止,40万元以上级别的设备只卖出十几台,客户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达程度决定了企业对3D打印的需求程度。其余更多则是几千元的低端产品,玩家居多。

  其实大家把3D打印想得过于简单了,在购置了3D打印机之后,还需要了解立体造型、工业设计、3D软件等等相当复杂的技术知识,制作一个鼠标,对于外行人来说可能要付出一两年的努力。否则,要么再花费数万元买一台3D扫描仪,要么只能花钱请专业设计人员构建数据模型或者从网上下载模型数据。

 

外商赚大头 资本市场看淡

  欧美大型制造企业十几年前就普遍通过3D打印技术开模(制造模具)。但直到现在,国内企业仍更愿意下到工厂用机床开模,3D打印开模的做法在国内制造企业中的接受程度非常低。原因何在?一方面有保密方面的顾虑,另一方面也是相关设备、人才储备不够。说实话,最近几年光纤激光切割机、激光打标机、激光焊接等新兴加工技术的兴起,使得工业加工领域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另外,许多模具企业表示3D技术对当前业务影响不大。模具和3D打印属于成型技术的范畴,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但不存在模具被3D打印机替代的问题。当产品批量生产时,用模具的话,几秒钟就可以做出一个产品,而用3D打印机的话,3小时左右才能打出一个。如此来看,短期内该项技术的应用并无法替代模具。拥有多年压铸行业从业经历的林国栋告诉记者,金属粉末和胶水层层叠加而堆砌出“压铸件”所需温度条件较高,而打印出的“压铸件”只能进行尺寸方面的验证,而无法进行复杂的功能测试,这样“费力不讨好”的环节,他们一般不会选择。

  负责的说,国内的3D打印市场还处于萌芽期,技术、材料、数据都极度依赖国外,就连订单很多都是国外的。通常3D打印的原材料是从美国、中国台湾等地购进的,虽然非常贵,但国内的材料与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很多客户并不敢用。有些设备内嵌入了设备制造商的芯片,要开动机器,只能用该厂商的原料。整个产业链的钱都被上游赚走,而剩下的则难以维持现状。

  从今年年初至今,3D打印领军企业Stratasys公司的股价大幅跳水,另一家龙头企业3D System股价更是暴跌40%,押宝金属打印的ExOne下跌近50%。产业层面,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对于3D打印概念已经热情大减。一位创投界人士表示,3D打印产业目前在国际上仍属于“超级新兴”产业,尚未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而VC一般都是项目处于市场启动阶段才会大规模介入,而PE更是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才会介入,对于尚属于“超级新兴”的3D打印产业,目前表现出较大兴趣的大部分还是天使投资,动作也很谨慎。

 

从业人员并不乐观

  为能了解更多的资料,记者还采访了一些从业人员,从知乎上挖掘了一些信息。就连他们也表示中小公司和个人的话,现在跟风投资3D打印机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目前,3D打印机是一个高速发展与成长的阶段,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超乎想象。也许今天投入一百多万购入的设备,明天就会被十几万的设备超越。目前,大部分的3D打印机在精度上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不信的话,做个小直径螺丝之类的就露陷了。大部分的3D打印工作原理仍然是做加法,类似像素图一样一个点一个点往上铺,注定了精度不会高。什么时候3D打印机会做减法了,比如融合了激光切割,什么时候才能说精度有希望了。

  另外,业界这些公司都在各玩各的,没人想过去联手研发一款通用型的耗材,所以导致成本下不来。目前,绝大多数的3D打印机还只能做到顶点上色,这是一个很要命,但也是长期被忽视的技术瓶颈。顶点和dpi挂钩的缺陷是,为了打印出一个表面有细腻2D图像的物体,要用上千万上亿个顶点,对于3D打印机要求太高了。

    结语:

  不可否认,目前3D打印技术在医疗、航空航天、艺术、建筑等领域的确小有成绩,但多数仍在国外。内观国内3D打印市场,从技术、硬件、数据再到耗材,均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高度依赖于国外技术。在消费市场中,由于商家的打印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其所提供3D打印制品在销售价格上不被消费者买账。早前,曾有人将3D打印技术比喻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但就笔者来看为时尚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