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就像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孩儿,被媒体鼓吹、被资本抬轿、被政府热捧。可实际上的3D打印,在眼下的国内,更多的只是流于概念,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更尴尬的是,去年国内3D打印全行业销量,仅仅只有可怜的4.2万台,其中的两万台还是由3D打印机生产巨头美国Stratasys一家售出的。国内市场培育严重滞后,已成为3D打印商业化的最大窘境。
我国的3D概念板块上市公司有28家之多,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是3D打印本身或与其相关的业务。只是初步涉足了3D打印领域,如打印设备制造、打印机关键零件制造、打印材料制造等。
目前,打印材料成本高、成型精度低和制造效率差等因素,成为了制约我国3D打印发展的瓶颈所在,距离所谓的“第三次革命”还任重道远。
百亿“画”饼
在今年5月底举行的首届2013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大胆预计,未来三年内,国内3D打印产值有望冲击百亿元大关。这样的豪言,也给足了3D打印企业和投资者们无限遐想的空间。
罗军还表示,将在今年7月份正式启动中国3D打印的创新中心,下一步则是选择10个工业城市,集中建设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一旦建成,未来几年国内的3D打印市场规模将成倍增长。
早在今年年初,全国首家3D打印体验馆落户在北京工业设计创业产业基地。随后,济南、郑州、烟台、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便相继传来了兴建或落成3D打印体验馆的消息,可谓“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这其中,有的是政府出资主办,有的是民间资本助力,有的是出于科教展览的目的,也有的是一种新商业模式的探索。
短短半年时间内,3D打印体验馆已经成为各地城市“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如果没有,就意味着落后。为此,一些城市甚至不惜重金投入,准备打造专门的“3D打印产业园区”,轰轰烈烈地干上一把。
湖南华曙公司总裁许小曙,是国内3D打印行业较早的研究者,也曾担任美国3D Systems公司的技术总监,其权威性毋庸置疑。他告诉记者:“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3D打印行业就已经开始发展,但截至目前仍然在幼儿阶段,不能过度被消费。”“现阶段3D打印概念被炒得太热,虽然对市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现实与期待值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许小曙进一步表示出自己对未来市场的担忧。
中投顾问研究员李方庭也同样认为,国内的3D打印仍处于概念炒作阶段,诸多实质性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3D打印产品也不具备商业化运作的条件。
“当前涉足3D打印的企业,主要还是以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为主,成熟的盈利模式尚未形成,虽然整个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但短期内仍很难得到有效的释放。”
资本疯狂炒作
据数据统计,今年以来被纳入3D概念股的所有股票均大幅上涨。其中涨幅最牛气的前5名分别是:中航重机上涨126.15%、光韵达上涨118.58%、高乐股份上涨89.26%、海源机械上涨72.49%和金运激光上涨70.15%。
然而,笔者在翻看各家3D打印概念股的财务报表时发现,没有一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是3D打印。
此外,近半年以来,3D概念股在经历了集体暴涨之后,又出现了集中暴跌,其炒作过度的泡沫一览无余。
“不论是实体领域还是资本市场,我国3D打印均以概念炒作为主,相关企业在股价飙升的过程中并未将更多的焦点放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领域。”李方庭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玩具制造商高乐股份便是“3D打印概念股”中的典型代表,仅凭5月15日发布的一则投资公告后,便由玩具制造商一跃而变为“3D打印概念股”。其当日公告称,拟在深圳市设立分公司,主要负责开发、设计、生产经营各式玩具、儿童用品。另外,它还给自己的分公司投入运营资金4000万元,发展包括“3D打印个性化定制”在内的3项业务。
此后的高乐股份股价一路飙升。仅在5月15日至5月21日的5个交易日里,公司股票曾两度涨停,股价从7.14元最高涨至9.11元,累计涨幅为34.05%。深交所龙虎榜数据显示,参与高乐股份炒作的均为各地游资,并无机构参与其中。
然而好景不长,从5月22日开始,高乐股份便持续下跌。6月6公告显示,公司实际控制人杨氏家族成员当日减持股份1000万股,不排除其受高股价诱惑而减持套现的嫌疑。截至6月6日收盘,高乐股份股价报收于6.88元,自5月22日算起,累计跌幅为20.92%。
无独有偶,5月28日光韵达也遭到二股东新余德信投资管理公司减持,这已经是其5月内第四次减持,累计套现金额达1.5亿元。
李方庭直言,在资金、管理、人才均不缺失的情况下,我国没有龙头企业引领3D打印技术的革新。亟待政策出台
对正处于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国内企业来说,高技术含量的3D打印显得尤为重要,也将带来产业升级的机遇。
去年4月,科技部发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首次将3D打印技术研发和应用作为项目大类。在征集公告中,指明了航空航天应用等4个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国内尚未出台与3D打印相关的战略规划和扶持细则。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3D打印眼下还处于初创期,希望政府部门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相关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积极推动3D打印技术的发展。
很多业内人士也纷纷提出建议,盼望政府能够出台具体政策,扶持3D打印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学习欧、美等国家在3D打印市场培育过程中的思路,并在研发过程中减免税收、降低研发成本。另外,在投产初期,政府可以通过采购相关产品,对市场进行引导。
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公司副总经理周刚乐观表态:“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不断投入和支持下,会有更多的企业实实在在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产品上来。几年以后,3D打印应该会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进入真正普及和实用的阶段。”
产业化瓶颈
虽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部分科研机构和大学就开始涉足3D打印的研究。但时至今日,我国在成形材料、智能化控制和应用范围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周刚指出,我国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于模型制作,在高性能终端零部件直接制造方面还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国内3D打印生产企业的规模都不大,能实现批量生产的并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从事3D打印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绝大多数都挂靠在各个大学下面。现在涉足3D打印技术的公司,大多数又都是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的。纯粹靠企业自身去做研发的很少。比如他所在的武汉滨湖机电,技术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研发力量也是该大学的团队。
“现在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于成本过高。”许小曙一脸严肃,一语点破了当前我国3D打印产业的商业化困境。他介绍说,自己创办的湖南华曙公司现在已经能够自己研发和生产出3D打印设备和打印材料,技术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设备比美国等同类型产品价格便宜20%—30%。 “但关键的是,由于下游应用市场没有打开,生产数量有限,成本控制不下来。”
笔者调查发现,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源在于打印材料的局限性。受材料限制,我国3D打印,仍较多地应用在建模和工业设计等基础领域。而未来3D打印的发展方向,则是在高端领域。
一位3D打印材料生产商不禁抱怨:“3D打印由设备、软件、材料等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而现在业界主要研究的是设备和软件,对材料研究还不够重视。”
更加让人担忧的是,目前国内3D打印用的金属粉末基本被国外厂家垄断。外国厂商在销售3D打印设备的时候,基本都会搭售粉末产品,价格也较为昂贵,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3D打印产业的发展。国内3D打印产业要快速发展,以金属粉末为代表的打印材料实现国产化尤为迫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