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解决方案

二维码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可追溯性

星之球科技 来源:费米激光2015-10-28 我要评论(0 )   

10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1号诞生以来,汽车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汽车速度的不断提升,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得到重视。


     10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1号”诞生以来,汽车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汽车速度的不断提升,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得到重视。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颁布了第一部有关汽车召回制度的《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对汽车零部件可追溯性提出了严格要求,汽车零部件标记技术的发展也由此揭开了序幕。
    目前常见的汽车零部件标记方式有:模具铸造、电腐蚀标记、不干胶、丝网印刷、气动标记和激光标记。其中激光标记技术虽然诞生最晚,但从诞生以来就以其标记的永不磨灭性收到广泛的关注。
    将激光用于汽车零部件标记的主要优点在于,这是一种快速的、可编程的、非接触的工艺,其工艺持久,通常不受生产过程中所需步骤的影响,也不受所经受的恶劣现场环境的影响。当然,它也有缺点,如激光标记设备的最初成本较高,在某些应用(如标记塑料产品)中标记的对比度不足等问题。
        
    激光器的选择
    通常,在标记汽车零部件时主要使用两种类型的激光:
    ◆ CO2激光,如其名称,这是使用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单色光,以10640nm波长形成标记。适用于非金属材料和金属表面漆层的标记。
    ◆ Nd3+:YAG激光,把掺杂的晶体材料用作介质,从而以1064nm波长生成近远红外光束。适用于金属材料和部分非金属材料的标记。
    ◆ 光纤激光,第三代激光打标核心部件,平均寿命长达10万小时,稳定性好。用于替代Nd3+:YAG激光,适用于金属材料和部分非金属材料的精细标记。
        
    激光、条码及二维码
    条码及二维码是当今各种形式的产品可追溯性的热门技术,完全适用于各类汽车零部件。
    早期的汽车零部件标记主要靠在产品上标记序列号来满足可追溯性要求,条码诞生被迅速应用到汽车零部件的标识中,不过其信息量少,容错性差使其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这个问题直到二维码技术的诞生才得到解决。
    二维码是一个类似棋盘形的2D图形,可以在非常小的区域内容纳大量信息。因为二维码2D图形只要求读出性能在50%甚至更低的对比率,所以采用二维码图形,大大增加了激光应用的数量。
    二维码的编码还具有内置的校正功能,即使由于某种原因部分代码被损坏,代码仍是可以读出的。二维码还可以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的编码加密,在数据中置入保护措施,使得这种类型的标记对拥有专利权的组件价值更大。标记软件除了具备自动生成条码外,还支持DataMatrix、PDF417、QR Code等二维码技术。
        
    数据库与网络支持的重要性
    汽车零部件的可追溯性是通过产品标记数据库来实现的,在计算机诞生以前,该数据库采用人工录入和检索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日益庞大的数据库也对检索工作带来巨大的考验。计算机与网络的诞生为这一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模式。
    激光标记系统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方式,使得数据库的自动生成与检索成为一件非常轻松的事。针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这一需求,在标记软件中植入强大的数据库支持和联网功能,可以和汽车整车机及零部件厂家的数据库网络实现无缝链接,可自动完成标记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上下游数据库通讯等功能,实现产品的全过程跟踪。

    成本如何
    独立的或在线的激光标记系统的最初投资一般会高于多数传统标记系统的投资。
    重要的是,如果以拥有成本的方式来进行比较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激光标记系统实际上是一种更好的投资,因为它没有太重要的消耗品,没有重复发生的工艺成本,或根据订单供货、库存或新增产品的成本。寿命长、气密的CO2配置和二极管、固态激光标记系统很少需要保养维护。还有,在大多数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中,激光标记系统已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其操作无需特别关顾,而且很少或基本上不受操作人员的影响。
        
     结论
     2004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汽车召回制度,意味着汽车零部件的可追溯性要求进一步提高。汽车零部件质量一旦出现批次问题,公司的声誉、责任和将来的业务都取决于故障的解决和校正措施。采用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激光标识可方便的实现整个生命周期中产品的追溯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