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产业资讯

为了应对印度、越南,我国制造业开始新动作?重大调整开始实施!

星之球科技 来源:老水科技2020-08-17 我要评论(0 )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加之人口众多,劳动力低廉等因素,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就一直是“世界工厂”。庞大的人口造就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制造”的商品从中...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加之人口众多,劳动力低廉等因素,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就一直是“世界工厂”。庞大的人口造就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制造”的商品从中国流往全世界。

不过近年来,实体经济哀鸿一片,各种报道也是屡见不鲜,我国制造业面临最大考验。然而与实体经济相比,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仿佛就是站在风口上的“猪”,各类网红、直播、P2P平台、开发商涌现,无数人从中淘金,对于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来说着实有些不公。

但制造业,依然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推动。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产值几乎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总和,占据全球30%市场。从数据上来看,世界上50%以上的家用电器、60%的水泥、70%的防弹衣、80%的空调、90%的个人电脑都是中国制造。除此之外,全球的手机制造企业几乎都在中国落座,为全球输送了近9成的手机。而随着疫情的爆发,更是让世界各国看到了我国制造业的强大,大多数国家的呼吸机、口罩等医疗产品都是由我国产出的。

在国外,经常有节目以“中国制造”为噱头,采访路人对中国制造有什么看法。不少外国人表示,对中国制造还停留在“廉价”、“质量差”的印象中,甚至还有一些激进的人表示看不上中国制造,家里一件中国制造的产品都没有。不过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人家中从衣服到家具再到电器,绝大部分产品的背后都印着“MADE IN CHINA”。除此之外,在某日本节目中,日本人发现甚至连本国的棺材,其中九成以上都是中国制造。因此,参与节目的日本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从生到死,没人能离得开中国制造。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可谓是十分艰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并没有什么优势。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我国引入了外资来大陆建厂。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的制造业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制造业的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了“世界工厂”,超高的性价比,让世界各国的企业和人民都爱上了“中国制造”。虽然从高端制造业上来看,我国和美国、德国等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目前正在加快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

我国制造业开始新动作

近年来,随着我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在逐渐摆脱“廉价劳动力”这一标签,各大企业自然需要开始寻找下一个“根据地”,而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以及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前来投资建厂。甚至还有哈佛教授预言,越南或将在未来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后,越南赶超中国的说法就一直在蔓延。

不过事实上,虽然有不少企业转投越南、印度的怀抱,但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并不是太大。相较而言,我国制造业发展较为成熟,基础产业链也十分完善,虽然从价格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优势,但总体而言还是最为全面的。除此之外,我国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又有了新动作。近期,有关部门提出,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此则消息一出,不少人都表示很“困惑”:说好的高科技,高领域发展呢?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一种“退步”么?毕竟从总体上来看,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大多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型升级。在很多人看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力需求大,生产成本高,理应被逐步淘汰才对,为何又要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确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但事实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国家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较高,不适宜发展传统制造业,而是应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而对于其他三四线城市或是小县城来说,并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迁移到这些地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高端制造业很重要,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说是制造业的基础,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基石。除此之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稳民生,稳就业”的问题,让人们有活可干,有钱可赚。

此前,美国曾实行去工业化,将一些劳动力密集、门槛利润较低的中低端制造业迁移至其他国家,本土只保留高端制造业。产业转移,导致美国本土制造业衰退,虽然产业看起来一片繁荣,但实际已经空心化,底层劳动力更是哀嚎一片。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美国决定重拾制造业。

由此可见,传统制造业对于一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实现平稳而长远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造业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