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拟限制技术出口”:激光雷达的想象、分歧与未来

激光制造网 来源:汽车预言家2023-02-07 我要评论(0 )   

近两年,激光雷达无疑是汽车产业链的大热门词汇。日前,国家商务部发布关于《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拟将新增7项禁止或限制出口的技术...

近两年,激光雷达无疑是汽车产业链的大热门词汇。

日前,国家商务部发布关于《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拟将新增7项禁止或限制出口的技术,其中,激光雷达技术赫然在列,引发了业内有关激光雷达的新一轮讨论。

图片

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在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的发展上不断提速,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国产化突围,也带动起背后的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增长。其中,国内激光雷达企业正在以超预期的速度,走在行业前列。

2021年起,激光雷达开始批量登陆乘用车市场,产业链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和成熟,资本也开始将目光瞄准了这个新兴赛道。这一年,国内激光雷达企业共发生66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56亿元,刷新了历年记录。

刚刚过去的2022年,更是被成为“激光雷达上车元年”。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激光雷达9.84万台,正在加速增长。

目前,蔚来ET7、威马M7、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智己L7、哪吒S、阿维塔11等车型都已实现激光雷达的搭载。与此同时,诸多车企也在陆续开启激光雷达的上车计划,继续带领激光雷达市场增量上扬。

但如果仅仅将激光雷达看作汽车自动驾驶的一个核心零部件,就远远忽视了激光雷达“小身板”里的“大能量”。从更大的产业视角来看,激光雷达显然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1

想象空间有多大?

眼下看来,激光雷达市场的爆发与智能汽车的发展密不可分,但事实上,激光雷达的应用场景却并不仅仅局限于智能汽车。

据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用于汽车和工业领域的激光雷达出货量预计为30万台,市场规模达21亿美元。其中,地形测绘是激光雷达最大的应用领域,市场份额占比60%;随后是工业领域,占比27%,而无人驾驶出租车、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风能和国防等领域仅占剩余的13%。

图片

这意味着,正是这不足13%的小份额市场撬动了整个激光雷达的“大事业”,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或许激光雷达市场还可以切换到更加广阔的空间。

具体来看,激光雷达的核心功能,是避障。这一点不仅是汽车自动驾驶的“命脉”,对于无人机而言,也是一副良方。通过激光雷达建立的高精度地图信息,无人机能够清晰感知障碍物具体所在的位置,自主绕开障碍物,为无人机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

图片

与此同时,无人机+激光雷达这一组合在空间环境测绘、林业资源调查、农业灌溉甚至战场应用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例如,搭载了激光雷达的无人机可以直接、快速地获取研究对象的三维点云模型,较之传统的依靠人工勘察、抽样定点监测等测量方法更加客观、准确、精细。

对于无人机层面激光雷达的应用潜力,还有业内人士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这次政策限制激光雷达系统技术出口,可能是出于战略层面的考量。目前国内激光雷达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且成本较国外企业低。目前战场上无人机对激光雷达应该有需求,国家层面对此类产品进行限制,是为了保证这一领域的比较优势。”‍‍

此外,机器人、工业计量机器和其他工业自动化设备,VR/AR、3D投影等消费类设备,也在不同程度上依托于激光雷达的运用。由此可见,无论是前沿科技,还是工业化应用,激光技术都具有着极强的战略意义。

图片

如今,在自动驾驶的风口下,国内激光雷达不断成熟与发展,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不俗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

据全球知名市场研究与战略咨询公司Yole Development发布《2022 年汽车与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应用报告》显示,在汽车领域,禾赛科技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激光雷达公司;在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它以市场份额58%的绝对优势排名世界第一,总排名跃至世界第六。

图片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价格的不断下探,国内激光雷达或许还可以撬动除了自动驾驶之外的、更大的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激光雷达技术出口限制也传递出了一些信号:在新的变局之中,无论是微观市场主体,还是宏观把控上都迫切地希望能够在智能化浪潮的助推之下,依靠技术优势的建立、前沿市场的占领来争夺更大的话语权。

2

视觉系VS雷达系,不论生死

与此同时,此次激光雷达的技术出口限制也延伸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内如此“香饽饽”的激光雷达,国外对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尤其在智能汽车领域,这一差异更为明显。

2月2日,上海禾赛科技向美国证监会(SEC)递交来最新的招股书,并披露来其IPO条款,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冲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其他国内激光雷达企业也喜讯不断,例如,去年12月28日,未感科技完成千万元A轮融资;去年11月底,图达通下线第5万台图像级超远距激光雷达。

作为对比的是,海外最早几家入局激光雷达的元老级公司,如今却风光不再,有的被迫退市,有的破产倒闭。例如,德国老牌激光雷达公司Ibeo在去年9月突然宣布破产,原因是无法获得进一步融资;去年11月,Ouster和Velodyne两家公司宣布合并,试图抱团走出困境;去年12月,专注OPA(光学相控阵)技术的Quanergy公司也宣布破产。

图片

强烈的对比让业内清晰感知到了国内外激光雷达企业“冰火两重天”的处境,而究其背后的原因,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国内外自动驾驶对于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知道,虽然汽车领域依然只是激光雷达应用的一小部分,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却是带动其市场增量不断上扬的主要引擎。

众所周知,车辆的高级别辅助驾驶,主要依靠的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等视觉和强感知两种方案来实现的。在多年的探索中,市场上形成了两大流派:视觉派,以摄像头的画面分析为主导,其它传感器作为辅助;雷达派,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为核心的传感器。

目前,通过搭载激光雷达来提高自动驾驶能力,已经成为国内车企推动量产级自动驾驶的主流方案。在很多消费者眼中,一辆车装载激光雷达的数量甚至与其自动驾驶能力划上了等号,尽管这是一种误读,但仍然体现出了国内激光雷达与自动驾驶水平的深度绑定。

然而,国外车企对于这一方案的认可度并不算高,他们的选择更倾向于视觉路线,其中,特斯拉就是这一路线的典型代表,马斯克甚至曾公开宣战:“激光雷达就像是人身上长的阑尾,傻子的玩意。”去年10月,特斯拉宣布,将在Model 3和Model Y车型上采用100%纯视觉方案,取消装载的超声波雷达传感和毫米波雷达。

图片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

从大的市场背景来看,特斯拉并非个例,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国外方面只有奔驰、奥迪、宝马、丰田、本田、沃尔沃、大众7家品牌的8款车型宣称搭载激光雷达,相比于国内搭载激光雷达车型的数量,这个体量不能说大。

而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如今国内外激光雷达企业处境的天差地别就是力证。

但仍需要强调的是,视觉派与雷达派的竞争并非非此即彼,你死我活。未来,随着不同路线技术上的成熟和发展,互补和融合才是大趋势。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摄像头还是激光雷达,都需要与其他传感器共同配合,达成最佳的驾驶辅助方案。

今年1月,特斯拉公司自动驾驶系统(FSD) 新方案曝光,新一代硬件传感器方案涉及两方面变化:摄像头减少,由原先前置3个变成2个;同时重新启用之前放弃的毫米波雷达。还有消息称,特斯拉正在考虑激光雷达的上车。可以预见,这样的变化也将在更多的车企身上上演。‍

3

激光雷达的下一站:降本

尽管目前国内激光雷达赛道热火朝天,但对于激光雷达企业来说,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总的来说,一是量产能力,二是成本把控力。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支撑其长远发展的盈利能力便无从谈起。

众所周知,成本昂贵一直是激光雷达绕不开的阴影。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激光雷达价格基本在1000美元左右。而据某自动驾驶公司的招股书,2021年其他传感器均价最贵500元人民币。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这笔买卖,并不划算。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乘上自动驾驶的风口,许多激光雷达企业选择了下调价格,用亏损换生存。

图片

镭神智能董事长胡小波曾说道:“镭神智能从2.2万RMB再降至1.2万RMB,2020年7月份我们又把32线干到差不多2万块钱以内、16线干到1万块钱以内。”华为此前更是高调宣称,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约1276元人民币),甚至是100美元(约638元人民币)。

这样的降价力度对于利润的压缩,无疑是致命的。可以说,以目前的形势看,国内大部分激光雷达厂商仍处于卖一台亏一台的“烧钱”状态。

而成本的高昂不仅是激光雷达上车路上的“拦路虎”,更深刻影响着其量产。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市场仅有图达通、禾赛、速腾聚创、大疆览沃、华为等5家激光雷达公司实现了量产。

而这还是牺牲部分“高科技”的结果,拿禾赛科技举例,在量产上,禾赛放弃了更加高级的技术,而是尽可能选择相对更成熟的路线(半固态+ 905nm+线光斑+转镜一维扫描),这样的操作虽然牺牲了一部分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却可以实现产品成本的快速下降和量产。但从长远来看,这显然不是上策。

图片

如今,技术出口限制在客观上为国内激光雷达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何利用技术的不断升维实现降本和降价的动态平衡,形成技术、量产、规模化、降本的正向循环,是未来国内激光雷达企业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如果说,国内激光雷达的上半场是量产,那么下半场则是降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光电,激光,激光企业,激光雷达,激光制造,汽车预言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