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正在这里汇聚成势。2024年,苏州高新区光子产业集聚企业322家,产值达860亿元,同比增长约20%,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光子产业集群正加快打造。
行走苏州高新区光子产业一线,新引项目实力强、技术高、带动足,龙头企业致力于产业生态再塑,创新型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载体平台持续赋能产业发展……光子产业链条上,“长”出一道道双创融合“高新”方程式,也勾勒起产业创新的新的增长曲线图。
一家新锐企业
业绩增长“三级跳”的背后
产业发展跨越规模扩张追求价值创造
苏州高新区,光子产业链完备,光子企业众多,千亿级产业正呼之欲出。跨过先发期的规模扩张,面对更高阶的产业发展态势,产业创新如何培育新增长曲线?企业的眼光变得长远起来:瞄准全产业,追求更大的价值创造。
走进位于苏州浒墅关新材料产业园的苏州倍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90多台、16款不同型号的激光金属3D打印设备正在全力运转。企业展厅里,记者遇到了好几拨前来考察的上下游企业客户。
“实现金属3D打印全产业链布局且具备量产能力的公司全球只有两家,国内就是我们。”倍丰智能总经理陈文明展示着手机上排满的日程,“现在平均每天都有4到5个客户团队来考察。”
倍丰智能致力于先进材料在航空、航天、3C、医疗等行业的应用研究,提供一站式3D金属打印设备材料解决方案,在先进工艺开发、打印工艺参数数据库建立、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和方案、构件无损检测方案和适航认证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这是我们最新的3C行业项目,成功突破了99.9%的良率,同时提升了20%的生产效率,降低了20%的成本。”公司项目总监王科林指着展台上的3D打印表盘介绍,自公司2022年进入3C行业以来,依托核心团队持续创新攻关,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比如,原材料方面,依托公司自制研发的技术能力和设备,达到98%的球形度、80%的细粉率,实现行业领先水平;设备方面,实现激光、风场的优化,经过五次技术迭代后,当前公司设备在3C产品的激光打印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自2023年正式投产以来,倍丰智能营收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3000万元,2024年1亿元,今年有望突破3亿元。“增长‘三级跳’的最大因素是产品价值得到市场认可,3D打印一体成型,取代了传统的焊接、组装,成本更低、周期更短。”陈文明介绍,企业现在不愁订单,愁的是扩产能。
“从行业每年超50%的增速看,我们的价值创造才刚刚开始。”他说。
企业如此
整个光子产业链亦如是
↓↓↓
华工立讯3D增材制造项目,是苏州高新区今年在激光成形领域引入的重大项目。增材制造被誉为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该项目由“中国激光第一股”华工科技与全球精密制造领军企业立讯精密联合投资,将设立项目主体苏州立华智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增材制造精密加工服务。
苏州光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奕翀介绍,这一项目的量产将标志着华工科技从激光设备厂商成功切入精密加工和增材制造领域,从而打开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并带动整个增材制造产业的跨越式增长,同时,进一步助力华工科技建设智能制造华东总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集聚苏州高新区。
▲太湖光子科技园
一个试点
让“产业教授”与“科技副总”双向奔赴
产业发展动能转化添更多助燃剂
产业创新怎样提升质效
发展动能转化的助燃剂又在哪里?
苏州高新区,聚焦光子产业发展
各类融合创新载体及模式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江苏省半导体激光与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由长光华芯与南京大学共建,主要聚焦半导体激光与传感技术的前沿研究和技术攻关,致力于解决光子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
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副教授、实验室副主任寇君龙介绍,成立以来,实验室团队在高功率、多波长以及垂直腔面发射激光芯片领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实验室搭建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并通过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直接推动产业发展。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高性能光传感、光通信、高端激光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加强与长三角科创资源的协调联动,助力苏州光子产业发展。”寇君龙说。
不止于此,苏州高新区拥有南大苏州校区、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等院所平台,为光子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面助力。全区拥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其中省级2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家,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推力。
采访中,苏州高新区科创局副局长王苏良还特地提及了新近获评的省“双高协同”试点。
近日
江苏省高新区和高等院校
协同发展试点单位名单公布
全省共18家高新区获批
苏州高新区是该市获评的两家试点之一
↓↓↓
“我们选取‘光子及集成电路’产业与高校优势学科开展结对试点,共结对南京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把3所高校的优势学科及相关重点学科平台,紧密对接高新区光子与集成电路相关产业。”王苏良说,围绕“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建设(明确一个产业方向、依托一个科创平台、落地一名领军人才、配套一个转化基金、培育一批标杆项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
试点工作以“优势产业聚集区+优势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为核心路径,探索“有组织科研十有组织转化”模式,促进高新区与高校双向适配、双向赋能,构建因地制宜的创新生态,打造全省“双高协同”特色样板区。比如,建立“双导师制”实习基地,选聘企业家担任“产业教授”,支持试点高校选派高校教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等。
一个链主企业的
产业生态构建眼光与布局
产业创新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培育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土壤。在苏州高新区,如何加速构建光子产业融合发展的集群生态?
作为龙头企业,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迈出了领先一步。
“光子产业是近年来发展最活跃的产业赛道之一,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长光华芯董事长、总经理闵大勇表示,苏州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而光子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正是光子产业发展的绝佳优势。
长光华芯拥有国内首条砷化镓6寸线,其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市占率位居国内第一。作为掌握上游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长光华芯以“芯片+板块”战略构建独特竞争力,芯片平台覆盖氮化镓、砷化镓、磷化铟三大材料,波段从可见光延伸至中红外;四大应用板块则涵盖工业激光、激光通讯、激光传感及医疗美容。“
相比企业自身发展,我们更看重形成光子产业发展的生态和气候。”闵大勇表示。
基于此,2018年3月,长光华芯与苏州高新区政府共同创立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专注于半导体光电器件及系统研发生产。研究院采用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最大化发挥产业土壤和应用场景优势。
2022年11月,长光华芯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共同成立“氮化镓激光器联合实验室”,整合纳米所的材料研发能力与长光华芯的IDM全流程工艺平台,聚焦突破氮化镓蓝绿光激光器的技术瓶颈。2023年7月,双方成立合资公司苏州镓锐芯光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氮化镓激光芯片的工程化开发与量产,成功研制出国内首颗氮化镓基蓝光激光器芯片和绿光激光器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
长光华芯
还把目光瞄准硅光集成
↓↓↓
“半导体技术推动光机电一体化革命。800G、1.6T更高速率下,硅光集成是必然路径。”闵大勇说。为此,长光华芯不仅布局硅光芯片平台,更向上游延伸,加码铌酸锂材料的布局。
政府层面
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同样在发力
↓↓↓
苏州光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仲晓晨介绍,围绕“3+2+N”基础工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苏州高新区着力打造光子产业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目前,光电器件测试平台、光电芯片封装测试平台、化合物半导体平台一期已正式投入使用。例如,光电芯片封装测试平台,一期建成1200平米万级无尘车间及600平米千级无尘车间,累计服务企业60家次,累计孵化企业20家,二期建设也已提上规划认证日程,为全区光子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2025年5月正式开园的苏州(武汉)创新中心,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探索融合创新场景,深度对接双方垂直领域,持续激活两地创新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落地。7月,中国(苏州)光子产业发展大会召开,近百位行业权威人士、近300家企业代表齐聚,吸引2000人次参会及观展,进一步打响光子产业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