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激光通信领域融资活动频传佳音,多家企业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2025年8-9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科际联、聿凡领光、极光星通等激光通信领域头部企业密集完成数亿元级融资。9月初,国内星载激光通信龙头中科际联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由基石资本领投,国家级产业基金及航天专项机构跟投;8月下旬,成立不足两年的新锐企业聿凡领光接连披露Pre-A轮融资,原子创投、日出安盛资本持续加码;同期,极光星通也宣布完成A3轮融资,国开科创领投。 在资本助力下,国内激光通信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持续突破,不断推动国产化替代进程不断加速。未来,在这场“太空基建”竞赛中,中国厂商正以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加速抢占全球激光通信市场的制高点。 中科际联获数亿元融资 2025年9月初,国内领先的自主可控光芯片、器件及模块供应商中科际联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基石资本领投,某国家级产业基金、航天领域专项投资机构跟投,资金将重点用于核心技术研发迭代、产线自动化升级及产能扩充,进一步巩固公司在星载激光通信市场的领先地位。 作为国内唯一实现“芯片-器件-模块”全产业链自主化的企业,其高功率光芯片、抗辐射模块等产品已批量应用于百余颗卫星,覆盖高轨通信、低轨星座、水下探测等场景。 中科际联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自主可控高可靠光芯片、器件及模块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广泛应用于星载通信、水下探测、空-地高速传输等领域。 而且,中科际联依托自主核心技术,成功突破了多项工艺与技术瓶颈,荣获专利50余项,实现了核心产品的全面自主设计验证与规模化生产,多项产品已在我国高轨互联通信、低轨卫星星座组网、水下探测、机载雷达等任务中实现批量应用,全面助力中国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黑马”聿凡领光获新一轮融资 2025年8月19日消息显示,成立于2023年11月的上海聿凡领光通信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日出安盛资本领投,誉华资产、老股东原子创投等机构跟投。 此前,公司还完成了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和一次股权融资,成立不到两年已获得资本市场多次认可,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资料显示,聿凡领光专注于激光通信终端光传输子系统和模块的研发制造,产品应用在卫星激光通信、军工雷达电子、海洋物探等领域。公司创始人金操帆拥有10余年航天型号任务研制经验,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头部光通信公司和航天军工院所,具备丰富的星间通信链路系统设计能力。创立一年多来,聿凡领光已建立起从激光光源、光放大、光调制到后端接收的全链路光传输产品矩阵,并通过宇航级验证。 据悉,聿凡领光已为国内多家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头部厂商批量化供应光传输产品,2024年为多领域客户交付千余套光传输产品,其中大部分供应给商业航天客户。 截至目前,聿凡领光完成了航天领域多个卫星型号项目、数十台套产品的在轨应用验证。现已具备年产千台套光传输部组件的能力,年底新厂房投入使用后,产能将提升到1500台套,其中60%为航天产品。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 2025年8月26日公开的消息显示,国内领先的星载激光通信终端产品供应商极光星通近期完成A3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国开科技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领投。 作为国内首家完成400Gbps在轨测试的企业,极光星通的端机在530千米轨道高度实现5100千米超远距建链,单次连续通信时长突破116小时,技术指标全面领先。 事实上,2025年以来,极光星通在技术验证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3月18日,公司完成低轨400Gbps超高速星间激光通信在轨测试;5月11日,在轨道高度530千米、星间距5100千米下完成低轨超远距激光建链通信;5月14日至19日,公司端机参与的“光传01/02试验星”,单次连续建链通信时长达到116小时18分钟37秒,相当于两颗卫星间连续“高速高保真通话”4天20小时以上。 极光星通构建“光机电热软通”全方位自主能力,产品覆盖低轨卫星、深空探测等场景。2025年,其技术验证数据已应用于国家星网、银河航天等重大项目,为卫星星座大规模组网提供“秒级建链、超长稳定”的通信保障。极光星通正以“技术-产品-应用”闭环,重新定义空间激光通信标准。 空间激光通信或迎爆发期 毫无疑问,资本重注下的空间激光通信赛道,正在被点燃。 除上述企业外,上光通信、氦星光联、蓝星光域等企业亦频频获得融资。上光通信继承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二十余年技术积累,已成为星网GW项目核心配套商;氦星光联建成国内最大卫星激光通信终端产线,年产近400台;蓝星光域则完成我国首个商业星载激光通信终端交付。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兼具技术深度与商业化速度,既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又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据高盛预测,未来五年新增卫星数量将达7万颗,市场规模有望从2024年的150亿美元飙升至2035年的4570亿美元。 未来,随着SpaceX星链计划、国家星网工程的推进,卫星激光通信凭借其“超高速率、高安全性、小型轻量化”等优势,正成为低轨卫星星座组网的核心支撑。 在这场重塑全球通信格局的角逐中,中国激光通信企业有望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实现弯道超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