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激光人物

中国化学激光之父张存浩:朝鲜战争爆发后毅然回国

来源:中国好故事2021-03-12 我要评论(0 )   

眼前这位老人满头银发,多数时候安然静坐。听到他的老伙伴、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钟和博士石文波对他的溢美之词,他微笑着注视对方,不断谦逊地欠身点头回礼。他就是张存...

CgrZEl0YxCSASqkKAAGbQMNmrLM177.jpg

眼前这位老人满头银发,多数时候安然静坐。听到他的老伙伴、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钟和博士石文波对他的溢美之词,他微笑着注视对方,不断谦逊地欠身点头回礼。

他就是张存浩——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曾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和第三届的主任、党组书记。

“请让我讲讲我们的故事”

张存浩给人的印象,可以用他曾经的秘书郑永和不断提到的一个词——“风度”来概括。

张存浩的目测身量约1米80,尽管背已略显佝偻,但举步之间,仍有儒雅的外交家风范。而他也的确是个出色的“外交家”。

张存浩1948年赴美留学,先入爱阿华州大学化学系,后转到密西根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1950年8月获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那时他刚年满22岁。早年的留学经历,赋予他熟稔的语言技能,加上他良好的个人修养,让他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能游刃有余。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他曾数次出国访问。每每在被外国科学家以封闭会议、不对外开放的理由拒之门外时,张存浩总是彬彬有礼地吐出一句:“请让我为你讲讲我们的故事。”然后他就会将中国科学家所做的研究娓娓道来。当他用娴熟的英语讲完故事后,会议的大门往往也随之向他敞开。

张存浩谦逊、宽和的性格,不仅能博得外国人的好感,也同样让他身边的人如沐春风。

“真正优秀的科学家应该既是充满自信的,又是高度谦逊的。”在《我和科学基金——十五年回眸》一文中,张存浩写道,“对同行、同事和下级的尊重就是一种应有的谦逊,它能够引导出更高的凝聚力。”

作为张存浩在大连化物所工作期间的老下属和搭档,何国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尊重。20世纪60年代,张存浩在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方面的研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为了国家需要,他转向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火箭推进剂,何国钟成为他的搭档。他们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烧模型和理论,第一次揭示了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根源。这些成果,破解了当时我国亟待解决的火箭推进剂燃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然而,当这个项目在1968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时,作为项目的带头人,张存浩将自己列在第四位,而将何国钟的名字放在了第一位。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何国钟,提起往事,仍对张存浩钦佩不已。

除了不争抢功劳,他也不计较研究成果的署名。1984年,在张存浩的力荐下,当时还在中科院青海盐湖所工作的朱清时被调到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作为研究室主任和研究激光光谱学的同行搭档,张存浩还尽力为其争取来了傅立叶变换光谱仪和燃料激光机等仪器。在张存浩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朱清时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当年得知朱清时在将要发表的论文上署了他的名字时,张存浩拒绝了。

对于此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张存浩的态度一以贯之的谦虚,他说:“这个荣誉是属于集体的,既是属于大连化物所这个小集体,也是属于国家这个大集体。我也并不觉得很兴奋,眼前的路还很长,还要戒骄戒躁。”

在张存浩的夫人迟云霞眼里,丈夫是个绝对的好人。在两人59年的婚姻生活中,“从来不像别的夫妻还拌嘴”。在被问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这项荣誉,最想对身边的夫人迟云霞说些什么时,张存浩侧身注视着夫人,双手团握住夫人的手,语气真诚:“我万分感谢我的夫人,没有她的支持,我万万做不到这一点。”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这样一个风度翩翩、圆融通达的人,在面对自己的理想时,却有着旁人无法撼动的坚定抉择。

张存浩9岁时被送到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父家抚养,一直到他考入大学。他的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姑母张锦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教授。当他在美国读完硕士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他料定美国将会阻止中国留学生归国,想放弃深造的机会,立即回国。但他的姑母张锦坚持要求他念完博士,他没有向姑母妥协,毅然回国。

在北京,他遇到了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所长张大煜,并应邀到大连参观。在大连分所,张存浩看到了很多当时在国际上都堪称精良的先进仪器设备,认定这里是做科研的好地方。再一次,他为自己的理想作出了抉择——谢绝北京大学等京区4个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聘请,告别姑父、姑母,只身奔赴大连。

1973年,大连化物所组建激光化学实验室,任命张存浩为室主任。张存浩认为化学激光的能量来自化学反应,放大规律比较容易掌握,实用性很强,正是国家战略需要的前沿课题。然而,要开始这项研究,却“资料、仪器、设备样样都缺,什么都没有”。但愈是新的、难的前沿研究,张存浩就愈不惧怕。他常说,“在科研上,一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当时,超音速燃烧型氟化氢/氟化氘激光器的研制在国外也刚刚起步。他大胆选择不依靠国外文献的路子,自己独立摸索进行燃烧体系研究。在研制过程中,张存浩对科技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有时我们要走与外国人不同的技术路线,并不是我们想要标新立异,而是因为外国人在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上常常是把走不通的路线发表了,而把走通了的路线严格封锁起来。所以在确定研究路线时,一定要解放思想,保持清醒的头脑。”

此后,他率领团队解决了化学激光关键技术,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其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85年,他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的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1992年,他领导的团队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激光器整体性能始终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

张存浩还开创了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近红外化学激光的设想。而后,他又尝试利用拉曼介质与强激光相互作用,发展化学激光特定波长可变的技术。其成果被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和肯定。

“昨天还为朋友即兴演唱呢”

一个人一生能在某个领域登峰造极,已极为不易,但张存浩的成就却不囿于物理化学领域。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更具有非凡的科研管理才能。在郑永和看来,曾经的老领导张存浩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他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自然科学基金总经费增加了近8倍,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界建立了合作关系,增设管理科学学部,新增了13个资助类别。他两次上书国家领导人,最终申请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年来,“杰青”项目共资助了3003名科研人员。这项在基础研究领域以发掘人才著称的资助项目,如今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品牌。

在任期间,他还推动成立了我国科技管理部门中的第一个专业学风管理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

在担任张存浩的秘书一职期间,郑永和常常为老领导目光之长远、视野之广阔、知识之渊博而感到震撼。在张存浩的儿子张融眼中,父亲不只在光学、动力学、热力学领域目光敏锐,他还热爱古典音乐,“会唱上千首歌”,还收藏着堪称古董的留声机和很多古典音乐唱片。“昨天还为拜访他的朋友即兴演唱呢。”

科学之真,张存浩在物理化学领域登峰造极;人性之善,他竭力发掘、提拔人才;艺术之美,他对美术和音乐多有涉猎。但张存浩说自己至今仍然“闻过则喜,胜无骄败无馁”。时光虽无情,却无损老人对“真、善、美”的不懈求索。


转载请注明出处。

化学激光张存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