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牙医,不用再畏惧“呲呲”的电钻和钻心的疼痛,去掉病变的坏牙,可能只是“一道光”!昨天,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正式启动建设,“铒激光牙科治疗仪”等6个项目现场签约,这意味着,自此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项目将在这里告别“孵化期”,“出壳”问世。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 昨启动建设
节能环保技术工程中心、高端医疗健康技术工程中心、物联网技术工程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超导应用技术工程中心……这五大中心,正是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的主攻方向,昨天下午,经过一年半的筹备,该工程院在合肥启动建设。
按照目标,该工程院将力争在5年内承担各类研发项目200项以上,争取各类研发经费3亿元以上;申请专利、取得成果200项以上,有效转化技术成果50项以上,年创造产值30亿元、利税6亿元,直接吸收就业5000人,带动社会投资50亿元;创建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测试认证中心2个以上。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
说起该工程院建立的目的,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形象地解释,就是打通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大量的先进技术研究成果停留在研究所、大学,企业则渴求技术,工程院将致力于解决这一供需矛盾,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络”,形成科研、产业化和资本运作这三大体系的有机融合,以重大科技创新带动规模产业化。
不是“想来就能来”
“作为一个新的工程院,现在正在遴选,不是想来就来,科学岛上第一批就有108个项目组提出他们的重要技术成果,希望进入工程院,但我并没有同意全部放过来,要筛选。”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说,想要进入这个工程院,一是要看成果的成熟度怎么样,如果仅仅是一个很重要的专利,但是本身到实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是无法入选的。另一评判标准则是市场前景,企业急需的成果会优先遴选。
“经过第一批选拔,30个成果将第一批进入技术创新工程院开展进一步研发。”
放开手脚 容忍失败
一方面是严格遴选,一方面则是放开手脚,给予科技创新充分的空间。
“合肥科技创新经费改革,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在制度设计上,有专门的机制,只要这个钱确确实实用在研发的“正道”上,哪怕是失败了,都会有相关机制保障。”合肥市市长张庆军昨天用一席话让工程院成员放宽心。
张庆军透露,工程院会建立一个专业的项目遴选的竞争机制,“只要项目好,没有限制”。
成立首日6项目现场签约
昨天的工程院启动现场,6大项目现场签约,意味着这几个项目已经距离走上市场、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子近了。
“现在牙有毛病,镶牙、补牙,打钻,把坏的地方去掉,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很痛苦的。因为这个地方神经特别集中。而‘铒激光牙科治疗仪’则是利用光的作用,将坏的部分清理,不存在钻子钻,被治疗者也一点感觉都没有。”
匡光力举例其中一个项目,这种激光器在研究院里技术已经成熟了,拥有专利,而国内现在也没有这类产品,所以此次签约进入工程院,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研发,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尽快产业化。
“我听他们说,做出来也不会太贵,至少比进口的便宜很多。”匡光力笑着透露。
书记课堂
3个比喻让你读懂全新工程院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和普通科研院所有何不同?创新之“新”在何处?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用3个妙喻让你明白工程院的优势所在。
标准
怎样的科研成果能进驻工程院?
“半生不熟”的项目进不了
工程院定位清晰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分析相关尝试案例,总结教训比总结经验更重要。
这个工程院不是基础研究平台,不接受那些几十年还在实验室里的项目,只要2年左右就出去、有成果的。总之,“半生不熟”、“十年八年上不了市场”的,是不能过关的。
时机
市场是第一检验标准
刘安炼丹失败,点出了豆腐也是成果
像手机市场的更新换代,市场有需求,就放出来,一代一代不断完善更新,市场应用其实是第一检验标准。很多专家追求完美,其实刘安炼丹,仙丹没做出来,却发明了豆腐,也是很好的成果,它有市场。
人才
创新最怕封闭 开放的平台“流水不腐”
这个工程院将来是开放的,不仅是科学岛上的成果,外来的成果也都要。这里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开放平台,甚至国际交流的平台。
传统院所,长期不动,人员流动性差,而有流动性才更有活力,因为“流水不腐”。
现在的创新最怕封闭,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联合。美国硅谷之所以很活跃,就是因为大批敢创业的人才,不断地流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