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聚变光钥——直接驱动250kJ激光能量可实现点火?

激光制造网 来源:上海神光2025-10-13 我要评论(0 )   

在《LLE IN FOCUS》2025 年夏季刊第 6 期的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Scaling and Future Designs” 论文聚焦惯性约束聚变(ICF),指出直接驱动 ICF 较间接驱动...

在《LLE IN FOCUS》2025 年夏季刊第 6 期的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Scaling and Future Designs” 论文聚焦惯性约束聚变(ICF),指出直接驱动 ICF 较间接驱动需更低激光能量,但需宽带激光解决印记与激光 -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LPIs);ICF 设计需平衡 1D 性能与 3D 流体稳定性,以 1D 模拟为核心结合实验与 2D/3D 模拟,分三步推进,关键有稳定性约束法(设 RT、BM 不稳定性边界)与替代模型法(1D 模拟嵌入 3D 效应估算);确定 250kJ 激光能量为稳健区间,设计的 4 种方案中仅替代模型法的 SM1(泡沫烧蚀层、α=4.1)满足稳定性且预测点火,2D 模拟显示增加激光束数可提升对称性保障增益,为未来高增益 ICF 装置提供设计基准。

1

高增益直接驱动激光装置的核心动机

Image

实验室环境下点火目标的实现,重新激发了学界对未来高增益惯性约束聚变(ICF)装置需求定义的关注,这是开展后续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当前的点火实验均依赖间接驱动方式,具体而言,激光能量首先通过照射靶丸周围黑腔的内壁,转化为 X 射线,以此驱动靶丸聚变,该过程的原理可参考图 1 (a)。


与之相对,直接驱动 ICF 提供了一条更具前景的点火替代路径 —— 相比间接驱动,它能以显著更低的激光能量实现点火。在直接驱动聚变中,激光直接照射聚变靶丸,几乎能将全部能量耦合到燃料,其能量利用效率优势明显,该过程原理可参考图 1 (b)。而间接驱动存在显著缺陷:在激光能量转化为 X 射线的过程中,大量能量会被损耗,这也是直接驱动被视为更优路径的关键原因。


不过,要充分发挥直接驱动的潜力,必须先克服两个导致其性能退化的核心问题:压印与激光 -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LPIs)

其中,压印现象的产生机制是:激光束中的尖峰结构(即激光散斑)会在靶丸表面形成不必要的三维不均匀性,这些不均匀性会成为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的 “种子”,为后续聚变过程埋下隐患。

LPIs 的产生则是由于激光穿过靶丸表面的膨胀物质时,与等离子体波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引发两种负面效应 —— 一是使激光发生散射并偏离靶丸,降低激光与靶丸的耦合效率,二是会加速少量电子至足够高的能量,这些高能电子能穿透靶丸深处,对燃料进行预热,而预热会导致燃料更难被压缩,直接影响聚变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新型激光技术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 —— 通过增大激光带宽(即激光光波长的范围),既能抑制 LPIs,又能更有效地平滑压印现象。随着下一代激光技术的出现,当前已进入关键研究窗口期:学界需着手明确点火所需的靶丸参数要求,进而确定具备直接驱动点火能力的装置的设计约束条件,为后续装置研发奠定基础。


2

ICF 设计中性能与稳定性的平衡策略

在 ICF 设计领域,辐射流体动力学代码是指导设计过程、推断内爆退化机制的核心工具,整个 ICF 研究社群对其依赖度极高。但当前存在关键技术瓶颈:现有代码无法以足够高的精度复现以往实验结果,导致难以在广泛的参数空间内可靠预测内爆性能。基于此,学界采用了多种策略来弥补这一缺陷 —— 通过结合模拟预测、实验数据与专家知识,形成更全面的内爆性能预测体系。


从设计方法来看,绝大多数 ICF 内爆设计采用一维(1D)模拟,但该模拟存在固有局限:它无法考虑三维流体不稳定性的影响,这使得设计结果与实际工况存在偏差。当使用一维模拟进行内爆设计时,“提升一维性能” 与 “增加流体不稳定性敏感性” 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权衡关系,具体表现为两个典型案例:其一,降低比压(比压是燃料熵的度量指标)能在一维模拟中提升压缩效果与聚变产额,但会显著增加靶丸对瑞利 - 泰勒(RT)不稳定性增长的敏感性;其二,减小激光光斑尺寸能增加靶丸吸收的激光能量,但会以牺牲激光驱动均匀性为代价。


为量化靶丸对激光光斑尺寸的敏感性,学界常用光束半径与靶丸半径之比(Rb/Rt)作为表征参数。此外,若要在数百千焦激光能量下实现靶丸点火,必须采用焦斑变焦技术 —— 即在靶丸会聚过程中减小激光光斑尺寸,但该技术会加剧小激光光斑带来的问题(如驱动均匀性下降),进一步增加设计难度。


在历史研究中,学界曾通过一种统计模型实现靶丸性能的显著提升:该模型将模拟与实验结合,能在理解充分的参数空间内做出可靠预测。但未来装置性能预测面临新挑战 —— 需要将模型外推到理解尚不充分的实验条件,而这类外推存在固有风险:它要求物理过程按可预测的方式定标,但从 ICF 研究历史来看,物理过程的定标往往不具备这种可预测性。因此,确保采用基于 “强物理” 的方法进行外推,是当前预测未来装置性能的最佳途径,这一原则为后续设计方法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ICF 内爆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找到最优输入参数集以最大化性能 —— 这些参数包括靶丸尺寸、激光脉冲形状、光斑尺寸等,它们能为中子产额等可测量量提供最优值。同时,优化过程必须考虑工程约束,例如激光强度上限(需避免损坏光学元件)。为降低设计复杂度,科学家常以模拟结果替代实验测量,例如用更简单的一维模拟预测实验中的聚变产额。模拟的显著优势在于效率:几小时内可运行数千次,而实验一整天通常只能测试少量靶丸;但一维模拟的缺陷同样突出 —— 它无法完全捕捉真实物理过程,因此必须进行额外调整以确保准确性。


文中后续讨论的两种设计方法(稳定性约束法与替代模型法),均以一维模拟的预测结果为基础,这意味着需要额外增加设计约束,以应对三维流体不稳定性等会造成性能损坏的效应。基于此,ICF 内爆的整体设计过程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利用实验数据与先进的二维 / 三维模拟,以一维模拟为替代工具,定义简化的优化问题;第二步,在相应的设计约束范围内,通过一维模拟找到最优内爆设计;第三步,用更详细的二维或三维模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上述两种设计方法的核心差异在于:在近似过程中考虑三维效应的方式不同。即便一维模拟具备计算高效性,研究人员也常根据具体问题的复杂性,选择 “较好的局部最优解” 而非 “全局最优解”—— 这是因为全局最优解的求解难度过高,且可能超出工程实现范围。


3

稳定性约束设计方法

稳定性约束法的核心逻辑是:先利用简单物理原理理解靶丸性能(不考虑复杂三维效应),再基于当前实验结果设定稳定性限制,进而约束设计选项。该方法关注两个核心稳定性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抗瑞利 - 泰勒(RT)不稳定性能力,其约束条件由经验推导的稳定性参数决定 —— 需满足Iα=6α1.1/IFAR>1。其中,α代表比压,IFAR(飞行中纵横比)的定义为:在会聚比为 1.5 时,靶丸半径与靶丸厚度的比值。


第二个因素是抗光束模式(BM)增长能力,该能力与激光加热靶丸的均匀性直接相关。为保证 BM 增长稳定性,需设定初始光束半径与靶丸半径之比为 0.95—— 这一参数在 OMEGA 实验中已被验证能提供良好的 BM 稳定性。当前研究存在数据缺口:尚无实验数据能证明激光聚焦(即 “变焦”)的变化对性能的影响,因此在设计靶丸时,必须保留一定的产额冗余,以应对潜在的变焦相关问题。


从参数权衡关系来看,低比压内爆的优势是压缩性提升,但代价是 RT 不稳定性增长更显著;低 IFAR 内爆(即靶丸壳层更厚)的优势则是对流体不稳定性的敏感性更低,这些权衡关系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考量的核心矛盾。


为找到最优设计方案,学界采用简单定标关系描述靶丸性能、形状与激光能量、压力、靶丸压缩等因素的关联,并为内爆靶丸设定实现聚变所需的最小速度。


Image

图 2 展示了不同激光驱动器能量下,增益(能量输出指标)与 IFAR(内爆对流体不稳定性敏感性指标)随比压变化的定标关系,其中虚线标记了由实验推断的流体动力学稳定性阈值。


从定标关系可得出关键结论:100 千焦激光能量的设计方案,其聚变稳定性不足以支撑点火;200 千焦激光能量的设计方案虽具备稳定性,但仅能产生低能量输出;300 千焦激光能量的设计方案既能保证稳定性,又能产生良好的能量输出。基于这些结论,研究最终确定:250 千焦激光能量应能为装置提供安全的运行空间 —— 后续可通过一维模拟进一步优化设计,再用更复杂的三维模拟测试其稳定性,形成 “优化 - 验证” 的闭环。


4

替代模型设计方法

替代模型法的核心功能是:在更简单的一维模拟中纳入三维效应 —— 通过构建 “替代模型” 实现这一目标。该模型以知名模拟代码(lilac)为基础,但增加了额外计算模块,专门用于估算三维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弥补一维模拟的固有缺陷。


替代模型的训练过程具备严格的实验关联性:其训练数据来源于经实验结果调谐的三维模拟 —— 先通过调谐使三维模拟与实验结果匹配,再用匹配后的模拟数据训练替代模型,确保模型能反映真实物理过程。这种方法的显著优势是:研究人员可在设计中考虑焦斑变焦的影响,且无需将设计限制在 “最小内爆速度” 这一单一条件内,大大提升了设计灵活性。在本文研究中,团队采用遗传优化算法,结合多次模拟迭代,最终找到最优设计方案。


替代模型法存在多种变体,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替代模型的形式与训练方式上,具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利用幂律或神经网络等转换函数,修改模拟输出以匹配实验结果;第二类,通过修改模拟输入参数,使模拟结果与实验匹配;第三类,训练神经网络替代模型,使其与经实验调谐的二维 / 三维模拟结果匹配 ,这些变体为不同场景下的设计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5

ICF 内爆设计方案与参数分析

两种设计方法(稳定性约束法与替代模型法)均采用统一的一维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是设计的基础框架,具体包括:激光能量设定为 250 千焦;靶丸为充有氘氚(DT)气体的舱体,且包含 DT 冰层,烧蚀层有两种选择 —— 浸有液态 DT 的塑料泡沫,或氘化塑料;激光脉冲形状为 “单尖峰 - 平台期 - 平滑上升至恒定峰值功率” 的组合形式;采用单级变焦技术 —— 在激光脉冲传播中途减小激光焦斑尺寸。


此外,设计中还做了关键假设与限制:假设通过激光带宽技术,已抑制跨光束能量转移等 LPIs;同时,将激光强度限制在1.2×1015 W/cm2—— 因为更高的强度可能需要超出实际可行范围的激光带宽,无法在工程上实现。


基于上述约束,两种方法各设计了两类内爆方案:一类采用浸泡沫烧蚀层(稳定性约束法对应 SC1、替代模型法对应 SM1),另一类采用塑料烧蚀层(稳定性约束法对应 SC2、替代模型法对应 SM2),各方案的靶丸设计与对应脉冲形状可参考图 3。

Image


在设计优化过程中,替代模型法(SM)的优化依据是 OMEGA 实验中观察到的压印与光束错位水平 —— 确保设计能应对实际实验中存在的扰动。两种方法的设计偏好存在显著差异:稳定性约束法(SC)通常得到 “更小、低比压” 的靶丸,这类靶丸的热斑更小、壳层更大;而替代模型法(SM)更倾向于 “高比压、高纵横比” 的设计 —— 这类设计能高效地将能量耦合到热斑,且无需聚集大量质量。


这种设计偏好差异带来的直接影响是:SM 设计因能更高效利用激光能量,无需采用强烈的焦斑变焦,因此由光束模式与错位引发的扰动更小。不过,未来装置可通过技术改进优化 SC 设计的可行性 —— 若设计中采用更多激光束的对称排布与更平滑的光束,就能实现更小激光焦斑的稳定运行,从而让 SC 设计更具实用价值。


采用多种设计方法的核心价值在于 “交叉验证”:当多种方法均证明某一设计具备稳定性时,结果准确性的置信度会显著提升;若方法间存在预测分歧,则需开展进一步研究排查原因。


Image

表 1 列出了评估各设计稳定性特征所需的关键参数,包括烧蚀层类型、比压、稳定性参数、最小激光光斑与靶丸尺寸比、不同扰动下的增益、一维增益等。


从表 1 数据可得出关键结论:尽管未对 SM 设计施加明确的稳定性约束,但 SM 设计仍满足或接近满足 SC 方法的稳定性要求;不过,在所有设计中,仅有 SM1 能同时满足稳定性约束,且在替代模型中被预测可实现点火(增益 = 2.3)—— 这表明 SM1 是当前最具潜力的设计方案。


6

二维 / 三维模拟验证与研究核心结论

文中讨论的两种设计方法,其核心目标是 “加速 ICF 设计进程”—— 通过结合实验测量信息的一维模拟解决优化问题,在保证一定准确性的前提下提升设计效率。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二维 / 三维模拟验证” 都是设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需通过这类模拟验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并确认设计的稳定性,这是评估 ICF 靶丸及其稳健性的关键数据支撑。


Image

图 4 展示了 SC1 设计在特定条件下的二维 draco 模拟结果 —— 条件为 “聚变峰值时刻(bang time)、名义 RT 种子水平、无光束错位”,模拟呈现了该设计的等离子体密度与温度分布。从模拟结果可得出重要结论:若将靶室周围的激光束数量从 60 增加到 108,靶丸的对称性会提升至 “增益 > 1” 的水平 —— 这为后续装置的光束排布设计提供了明确指导。


综合全文研究,有三大核心结论:

(1)直接驱动 ICF 相比间接驱动,是更具前景的点火路径 —— 其所需激光能量更低,但需攻克压印与 LPIs 两大挑战;而激光带宽增加等技术进步,已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有效方案。


(2)ICF 内爆设计的核心是 “平衡”—— 需在一维内爆性能与流体动力学稳定性之间找到最优平衡点;当前的设计方法通过 “一维模拟 + 统计映射 / 替代模型” 的组合,有效纳入了三维不稳定性的影响,确保在广泛设计空间内做出稳健预测。


(3)未来激光装置的设计需严格遵循约束条件 ——250 千焦激光能量的靶丸被确定为潜在的稳健运行空间;通过先进光束排布与激光匀滑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可提升设计稳定性、抑制不稳定性,为实现点火与高增益奠定基础。

Reads 446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研发,产业,科技,创新,工业园,产学研,激光雷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