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深耕工业加工、精密制造的激光企业,如今纷纷跳出传统赛道,向商业航天、智能农业、材料再制造等前沿领域延伸。 近期,联创光电以超导技术切入航天发射,天工国际借激光熔覆重塑模具经济,华工科技则以亿元级投入打造农业机器人“军团”。 这些激光大厂依托在激光系统、智能控制与材料工艺上的核心能力,实现技术迁移与产业链整合。 尽管部分领域尚处商业化初期,面临不确定性,但这些大厂的一系列布局已清晰勾勒出激光企业从设备供应商向高技术综合服务商转型的雄心。 联创光电:“跨界”商业航天 近日,激光大厂联创光电入股航天公司,成为商业航天领域首个以激光+超导技术切入的“跨界玩家”。 2025年9月10日消息称,联创光电近日发布公告称,拟联合瑞迈投资、航旅科技等机构共同设立资阳商业航天产业运营公司,注册资本8000万元。其中联创光电出资2400万元,持股30%,成为这一跨界布局的核心推动者。新公司聚焦商业航天电磁发射领域,主要提供高温超导磁体、地面模组等磁电高端装备。 公开资料显示,联创光电的主营业务原本聚焦激光与超导技术,此次跨界并非盲目扩张。高温超导磁体技术作为其核心储备,与航天电磁发射存在技术耦合点。然而公司亦坦言,该技术尚无商业化先例,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商业航天领域技术壁垒高、资金需求大,目前跨界者寥寥,且多选择与主业协同的路径。 据悉,联创光电的跨界更侧重于技术延伸而非单纯资本运作,其本质是超导技术在新场景下的应用探索。若成功突破,或将开辟电磁发射商业化新纪元,但需直面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的双重考验。 天工国际:激光熔覆重塑模具经济 也有传统大厂“跨界”进入激光行业——在激光技术的应用版图中,材料巨头天工国际正通过投资构建新的技术壁垒。 2025年9月6日消息显示,近日,传统材料巨头天工国际以300万元增资上海盖泽激光,获得5.56%股权。这一看似小额的投资,实则是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服务领域突围的关键落子,也是传统材料企业正向激光智能解决方案领域的渗透。 据悉,激光熔覆技术在模具修复领域潜力巨大。目前模具行业70%的破损可修复,但市场缺乏专业化服务商,多以小作坊模式运作,难以满足高精度需求。天工国际通过此次投资,整合激光熔覆与AI检测技术,旨在构建高端模具修复壁垒,推动行业从“制造”向“再制造”升级。 在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模具作为 "工业之母" 的修复市场潜力巨大。激光熔覆技术不仅能延长模具寿命、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更能通过数字化修复过程提升模具制造的精准度。天工国际的布局,正抓住了老工业升级的技术突破口。 未来,作为高速钢、模具钢生产龙头,天工国际正通过激光熔覆技术重构模具修复市场的竞争格局。 华工科技:重金打造农业机器人“军团” 值得一提的是,华工科技投入巨资成立华工智耘科技,将激光焊接、AI视觉等工业技术迁移至智能农机领域,实现激光技术“下乡”,重塑农业智造,堪称2025年最富想象力的跨界案例。 2025年7月,中国激光巨头华工科技在哈尔滨成立全资子公司华工智耘科技,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涵盖智能农机装备与农业机器人制造。 这家以激光技术闻名的企业,正式将业务触角伸向农业科技领域。新公司由华工激光与华工投资管理联合持股,由装备制造专家王建刚出任法定代表人。 华工科技的跨界也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技术迁移的战略选择。公司拥有三维五轴激光切割、AI视觉定位等技术,可直接适配农业场景:例如机械臂分拣农田异物、激光强化农机部件、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等。东北地区面临农业老龄化与效率瓶颈,恰逢国家千亿农机补贴政策窗口期,市场机遇显著。 华工智耘的成立,是华工科技多元产业矩阵的一环。2025年以来,公司已布局3D打印、光模块等多个领域,形成“技术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扩散模式。此次跨界农业,本质是工业技术向民生领域渗透,旨在以高端制造反哺传统行业升级。 跨界出圈:激光大厂们的棋盘有多大? 事实上,激光企业的跨界布局并非偶然,而是技术发展规律与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作为高精度、高能量密度的先进制造技术,激光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技术迁移能力。 细观上述三大案例,会发现头部企业的跨界绝非盲目试错,而是精密计算的战略落子:联创光电押注未来十年的商业航天爆发期,天工国际卡位制造服务业升级节点,华工科技则抓住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以核心激光技术为圆心,向具有高技术壁垒且未被充分开发的邻接领域辐射。 激光企业的跨界布局,本质上是核心技术向多场景延伸的战略选择。通过将激光技术与不同领域的需求相结合,这些企业不仅拓展了自身的业务边界,也为相关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工业制造到商业航天,从材料修复到智能农机,激光技术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赋能多个产业领域,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激光技术的跨界融合将呈现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