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前8个月,国内便有科诗特、引导精密、禹工水导、罗根激光等涉足水导激光的企业相继完成数千万元融资,而中国激光大厂华工激光更与瑞士Synova成立合资公司,“进军”水导激光赛道…… 作为将激光耦合至细水射流实现高精度加工的前沿技术,水导激光凭借低热损伤、高深径比、广泛材料适应性等优势,正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领域掀起技术变革。 未来,随着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加速、技术工艺持续成熟及成本效益优化,水导激光或已站在产业爆发的关键拐点:一条千亿级赛道正在成型。 资本密集入场,水导激光赛道升温 今年以来,水导激光领域融资事件频发,多家涉足水导激光的企业获得资本加持。 2025年9月16日消息称,国产水导激光设备商科诗特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兴泰创投、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合肥市科创集团、逻之稻芯等共同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科诗特深耕水导激光技术,核心技术全自主可控,喷嘴、耦合头、光学头等核心部件均自主研发设计。科诗特水导激光设备已在碳化硅、金刚石、精密陶瓷等高硬脆材料加工领域形成近200套工艺方案,广泛应用于第三代半导体、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及高端医疗等领域。 2025年8月,引导精密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云泽资本独家投资,资金将用于水导激光设备开发及产能建设。 这家成立于2024年的企业,是国内首家多通路及光场整形水导激光开发团队,其自主研发的红外及绿光光水耦合头等关键部件,已形成完整技术平台与自主知识产权,在半导体、航空航天领域具备核心技术优势。 无独有偶,武汉禹工水导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年3月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由武汉江夏科创集团独家投资,资金将用于激光清洗与水导激光双领域的技术研发及市场拓展。 据悉,武汉禹工专注于“水导激光、激光清洗”双领域激光智能制造设备,提供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售后的全流程服务,其产品和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半导体等多领域广泛应用。 此前,2月19日,罗根激光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本轮由兴富五期基金独家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新产线建设和新项目研发。 罗根激光专注于先进固体激光器和水导激光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水导激光器技术,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水导激光器作为罗根激光的核心产品,自2023年量产以来,销售额已破数千万,客户包括中航工业、山东天岳等龙头企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高端制造注入强劲动能。未来,罗根激光将继续深耕水导激光技术领域,加快新产品研发与全球化布局。 华工激光牵手瑞士水导激光龙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激光大厂——华工激光更与瑞士水导激光巨头成立合资公司,布局水导激光领域。 2025年4月22日,华工激光与瑞士Synova在北京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围绕推动合资公司战略规划落地、水导激光应用深度融合等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商合作前景。 华工激光与瑞士Synova成立合资公司,后者作为水导激光LMJ技术的开创者,掌握着全球最成熟的工业解决方案。此次合作直指国产化瓶颈:当前国内厂商仍依赖进口耦合头,而该部件占设备成本近半。华工激光凭借智能装备产业化经验,有望加速核心组件本土替代。 Synova作为水导激光LMJ技术的开创者和全球领导者,自1997年推出技术以来,长期主导该细分市场。其技术填补了传统干式激光与机械加工之间的空白,尤其在高精度、低损伤加工需求领域(如半导体、医疗设备、消费电子)具有不可替代性。 华工激光作为中国激光工业化应用的开创者、引领者,全球激光加工解决方案权威提供商,构建了覆盖切割、焊接、清洗等领域的完整产品矩阵,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装备、量测与自动化产线、智慧工厂建设,为汽车、船舶等高端制造提供核心解决方案,为智能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此次成立合资公司,将Synova三十多年技术沉淀,与华工激光在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的产业化、全球化优势深度融合,围绕水导激光工业化应用的国产化进程,重点突破“卡脖子”难题,推动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加速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发展。 产业链上游突围催生下游爆发 水导激光商业化进程中,上下游协同创新成为关键变量。 上游端,激光器厂商如罗根激光已实现高能量基模激光器量产,打破国外垄断;中科煜宸等设备商则着力构建工艺数据库,覆盖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数十种材料的加工参数。值得关注的是,冷辰科技等新锐企业正自研耦合头,一旦突破将带动设备价格下降。 与此同时,下游应用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医疗器械领域,水导激光可用于钛合金骨钉的无应力切割;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焊接前,可用其清理涂层而不伤基材。 据测算,采用该技术可使航天涡轮叶片生产效率提升,良品率提高。随着核心部件降价,终端用户接受度正快速提升。 应用场景持续拓宽,千亿市场蓄势待发 据介绍,水导激光的应用潜力正从航空航天、半导体等传统高端领域,逐步扩展至新能源、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多个新兴行业。 其中,在光伏锂电领域,该技术可用于电池极片切割、硅材料微加工;在电子电路中,适用于柔性电路板、玻璃基板的精密加工;医疗器械中更可支持植入物、手术器械的微米级制造。 据行业预测,中国激光加工整体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超过800亿元,其中水导激光作为新兴分支,年增长率预计可达15%–20%。随着设备单价下降和工艺成熟度提升,其经济性将日益凸显,渗透率有望快速提高。 从区域布局看,武汉光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已初步形成水导激光相关产业集聚效应。地方政府通过基金投资、政策扶持等方式积极构建激光产业生态,推动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分析认为,目前,水导激光技术正处在产业爆发的前夜。未来,随着核心部件国产化突破、成本下降及工艺数据库日益丰富,水导激光有望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的新名片,在全球精密加工领域占据重要一席。
来源:激光制造网 编辑:十一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