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凝视宇宙的深邃,总渴望借助一束光穿透未知。大科学装置正是这样一束光——它照亮微观粒子的精妙舞蹈,解码生命起源的原始密码,甚至让转瞬即逝的量子跃迁凝固成可供研究的“标本”。 此次,我们重磅推出《大国之“光”——中国大科学装置巡礼系列报道》,以“光”为线索,走进这些中国大科学装置的殿堂,聚焦激光与光源领域的核心设施,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追光之旅”—— 从每秒振荡万亿次的飞秒激光,到能穿透物质骨骼的同步辐射光源,从捕捉“幽灵粒子”的地下迷宫,到再现太阳核心能量的超强激光装置…… 在这里,我们将以全景视角展现这些科学利器的非凡魅力,揭秘这些“超级工具”如何解码微观世界、探索宇宙奥秘、赋能人类生活。 从南海之滨到燕山脚下,从地下实验室到深空观测站,中国大科学装置集群正编织着一张立体的创新网络。 据透露,目前,中国已建成运行57个大科学装置,在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构筑起立体化创新矩阵。这些被称为“国之重器”的超级工具,不仅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尺,更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阶梯。 当我们凝视这些照亮未知领域的“中国之光”,看到的不仅是科技实力的具象刻度,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创新长跑中重新定义领跑姿态的“精神光谱”。今日推出《大国之“光”——中国大科学装置巡礼系列报道》之八江门中微子实验: 地下700米的“超级眼睛” 2025年8月26日,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一座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托起巨型有机玻璃球,4.5万只光电倍增管“亮瞎眼”——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运行取数。 这座耗时12年、总投资超30亿元的大科学装置,以“超级眼睛”姿态捕捉宇宙中最神秘的“幽灵粒子”中微子,标志着我国在粒子物理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中微子被称为“宇宙信使”,其质量排序测定是粒子物理未来十年核心问题。JUNO通过探测53公里外台山、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以超高精度测量能谱,灵敏度超越国际同类实验。实验核心装置包括2万吨液体闪烁体探测器、自主研发的20英寸光电倍增管阵列,以及全球首创的41.1米直径不锈钢网壳结构。 “这是人类首次建成如此规模的专用中微子探测器。”JUNO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院士表示,实验将推动中微子振荡参数精度提升10倍,并为寻找质子衰变、暗物质等前沿课题提供平台。 地下迷宫中的“黄金瞳” 在江门开平市金鸡镇打石山地下700米,一座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撑起人类探测中微子的“超级眼睛”。这座深埋花岗岩中的实验大厅,藏着全球有效质量最大的2万吨液体闪烁体探测器——相当于1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 探测器核心是一个35.4米直径的有机玻璃球,周身密布4.5万只光电倍增管,其中2万只20英寸“黄金瞳”可捕捉比手机屏幕亮度低百亿分之一的闪烁光。 为抵御地下岩层压力,科学家采用钢网架结构替代传统钢罐,590根支撑杆将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创下“全球最大跨度地下洞室(49.5米)”纪录。 “这里就像一座精密的地下钟表厂。”总工程师马骁妍比喻道。从2015年隧道开挖到2024年探测器安装,建设团队攻克了超纯水灌注、有机玻璃球合缝等10余项世界级难题,最终让这个“地下迷宫”具备每年捕捉2000亿个中微子的能力。 从“追光”到“造光” 在JUNO的“武器库”中,最耀眼的当属自主研发的20英寸光电倍增管。此前,该技术被日本垄断,单只价格高达2万元。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联合企业历时11年攻关,最终将探测效率提升至30%,成本降低60%,并获欧盟专利授权。 另一项突破是液体闪烁体的纯化技术。实验要求2万吨液闪的放射性本底低于0.008克,相当于在游泳池中捞出一粒盐。科研团队通过蒸馏、过滤等工艺,将光衰减长度提升至20米,创世界纪录。意大利专家Marco Beretta感慨:“中国团队把‘不可能’变成了‘标准’。” 更令人惊叹的是钢结构精度:直径41米的网壳由2.8万根钢管组成,螺栓孔公差仅1毫米。“这相当于在足球场大小的空间里,用乐高积木搭建埃菲尔铁塔。”一位项目负责人这样比喻。 中微子研究如何重塑人类认知? 中微子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质量排序之谜困扰科学界半个世纪。JUNO通过测量反应堆中微子能谱,可将质量顺序测定精度提升至99%,为“标准模型”补上关键拼图。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探索宇宙起源。中微子可穿透1000亿个太阳厚度的物质,携带着138亿年前大爆炸的信息。JUNO将联合“中国天眼”等装置,构建多信使天文学网络,有望首次观测到超新星爆发中的中微子暴。 “这就像给宇宙做CT扫描。”王贻芳院士打了个比方。实验还可能揭示中微子是否为自身反粒子(马约拉纳粒子),若证实,将颠覆粒子物理理论框架,甚至为暗物质探测提供新路径。 打造国际基础科学创新策源地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设计使用寿命长达30年,后期可升级改造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用于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检验中微子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 这一研究将深刻影响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前沿交叉研究。如果中微子确实是马约拉纳粒子,即反粒子就是自身,将有助于解释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问题。 而且,大科学装置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到江门中微子实验,一批年轻科研人员已成长为项目骨干。总工程师马骁妍、本底控制负责人赵洁等青年科学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了技术与人才的双重积淀。 国际合作是项目的另一大亮点。JUNO合作组涵盖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科研机构的近700名研究人员,体现了中国主导的国际大科学合作的成熟与成功。 当4.5万只“黄金瞳”持续凝视宇宙,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知,或将迎来新的“光年”。
来源:激光制造网 编辑:十一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