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医疗激光新闻

昆士兰大学:在医院药房精准3D打印药物将成现实

星之球科技 来源:南极熊3D打印网2022-02-14 我要评论(0 )   

导读:将3D打印技术用于药物制造,由于可以精确的控制药片孔隙结构,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个性化定制药物,因此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家公司在...

导读:将3D打印技术用于药物制造,由于可以精确的控制药片孔隙结构,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个性化定制药物,因此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家公司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与试验。


△3D打印的药片能够迅速溶解,图片来自Aprecia

2022年2月13日,南极熊获悉,来自昆士兰大学(UG)的研究人员对3D打印在未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医疗方面的作用展开了探讨,并发表了相关论文。


据药剂师、昆士兰大学博士生、论文主要作者克鲁格(Liam Krueger)称,3D打印技术足以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在医院和药房现场准确打印出专门的剂量。通过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希望在澳大利亚境内外加速3D打印药品的发展。

克鲁格说:"3D打印技术经常被用于其他医疗场合,如牙科,骨科植入物,然而在制药领域,对3D打印技术的利用是滞后的。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推动3D打印药物技术的发展,这对澳大利亚制药业的未来是一个机会。"


△Spritam是世界上第一个被FDA批准的3D打印药物,由Aprecia制药公司销售。用于治疗癫痫发作,3D打印药丸的孔隙率比传统制造的药丸高,这意味着它们在体内的溶解和作用更快。图片来自Aprecia

3D打印的制药进展

人们普遍认为增材制造为临床制药开发提供了很多优势,如根据病人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治疗,加快药物交付时间,以及实现按需治疗,但3D打印药物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过渡仍处于起步阶段。


△3D打印在制药行业的应用,图片来自FabRx

不过,这一领域已经有了一些引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Aprecia公司,他们早在2015年就获得了FDA对3D打印药物的首次批准。Aprecia公司开发的的Spritam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癫痫,此后,他们通过与研发公司Battelle的合作,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Aprecia公司通过灵活药物制造平台,开发了用于治疗儿童罕见代谢疾病的个性化药物,并制作了带有盲文和月亮图案的3D打印药片,以帮助有视觉障碍的病人服药。


此外,全球制药公司默克与EOS旗下公司AMCM开展了一个联合项目,在2020年开发和生产3D打印药片,首先用于临床试验,随后用于商业生产。

在中国,也有极少数的企业在从事3D打印药物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成立于2015年的南京三迭纪,他们致力于建设全新的3D打印药物技术平台,形成了从药物剂型设计、数字化开发,到智能化生产全链条的专有技术。目前,作为首家入选美国FDA新兴技术项目的中国药企,三迭纪正在参与制定美国药典3D打印药物行业标准。

数据显示,三迭纪占有全球3D打印药物领域超1/5的专利申请数量,并即将建成5000万片年产能的连续化、智能化3D打印药物生产线。


3D打印药丸是医药的未来?

昆士兰大学在3D打印药品领域进行了最新的研究,研究表明,该技术现在已经足够完善,将来可以在医院和药房部署。

克鲁格说:"3D打印技术可以为病人量身定制药物,以确保它具有满足特定需求的准确剂量或组合。通过3D打印,我们可以将五种药丸合并成一种,甚至可以改变药丸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或质地。"

尽管3D打印药物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要想在医疗环境中广泛地采用,仍需要解决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就是打印时间。常规来讲,制造一个标准尺寸的10x3毫米的药片需要大约3分钟来打印,而一批28个药片需要大约45分钟。这对于想要在诊所按需部署药物来说,等待时间太长了,需要缩短时间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实际应用。

然而,该论文的共同作者、昆士兰大学副教授Amirali Popat却认为3D打印可以减少患者用药的种类。

他说:"多药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五种或更多的药物,大约有三分之二的75岁的澳大利亚人处于这样的治疗中。3D打印药片的真正好处在于消费者或病人,虽然在实现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发展趋势。"

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是昆士兰大学关于在现实世界中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个性化医疗可行性的开始,到目前为止,收集的数据是有希望的。

合著者克里斯-弗里曼(ChrisFreeman,澳大利亚制药协会的全国主席)表示:"将来3D打印可以帮助需要吃多种药物的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剂量服用正确的药物。"

关于这项研究的更多信息详见题为"3D printing: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personalised solid dosemedications ",论文发表于《澳大利亚医学杂志》。该研究的共同作者是L. Krueger、J. Miles、K. Steadman、T. Kumeria、C. Freeman和A. Popat。


相关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5694/mja2.51381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