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芯片/显示

LED主要失效模式分析(一)

星之球激光 来源:电子发烧友2012-06-07 我要评论(0 )   

LED 是一种直接将 电能 转换为可见光和辐射能的发 光器件 ,具有耗电量小、发 光效 率高、体积小等优点,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高效 节能产品 ,并且被广泛应用于 ...

        LED是一种直接将电能转换为可见光和辐射能的发光器件,具有耗电量小、发光效率高、体积小等优点,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高效节能产品,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显示、照明、背光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LED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发光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现有的蓝光LED系统效率可以达到60%;而白光LED的光效已经超过150lm/W,这些特点都使得LED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虽然LED的理论寿命可以达到50kh,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LED往往达不到这么高的理论寿命,出现了过早失效现象,这大大阻碍了LED作为新型节能型产品的前进步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者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并且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造成LED失效的重要因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且提出一些改善措施,以期望能够完善LED的实际使用寿命。

  一、LED失效模式

  LED失效模式主要有:芯片失效、封装失效、热过应力失效、电过应力失效以及装配失效,其中尤以芯片失效和封装失效最为常见。本文将就这几种主要失效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1) 芯片失效

  芯片失效是指芯片本身失效或其它原因造成芯片失效。造成这种失效的原因往往有很多种:芯片裂纹是由于键合工艺条件不合适,造成较大的应力,随着热量积累所产生的热机械应力也随之加强,导致芯片产生微裂纹,工作时注入的电流会进一步加剧微裂纹使之不断扩大,直至器件完全失效[4]。其次,如果芯片有源区本来就有损伤,那么会导致在加电过程中逐渐退化直至失效,同样也会造成灯具在使用过程中光衰严重直至不亮。再者,若芯片粘结工艺不良,在使用过程中会导致芯片粘结层完全脱离粘结面而使得样品发生开路失效,同样也会造成LED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死灯”现象。导致芯片粘结工艺不良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使用的银浆过期或者暴露时间过长、银浆使用量过少、固化时间过长、固晶基面被污染等。

  (2) 封装失效

  封装失效是指封装设计或生产工艺不当导致器件失效。封装所用的环氧树脂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劣化问题,致使LED的寿命降低。这种劣化问题包括:光透过率、折射率、膨胀系数、硬度、透水性、透气性、填料性能等,其中尤以光透过率最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光的波长越短,光透过率的劣化越严重,但是对于绿光以上波长(即大于560nm)来说,这种影响并不严重。Lumileds2003年曾公布过功率LED白光器件和φ5白光器件的寿命实验曲线,19kh后,用硅树脂封装的功率器件,光通量仍可维持初始的80%,而用环氧树脂封装的对比曲线则表示在6kh后,光通量维持率仅为50%。实验表明,在芯片发光效率相同的情况下,靠近芯片的环氧树脂明显变成黄色、继而变成褐色。这种明显的退化过程,主要就是由于光照以及温升引起的环氧树脂光透过率的劣化所造成的。与此同时,在由蓝光激发黄色荧光粉发出白光的LED中,封装透镜的褐变会影响其反射性,并且使得发出的蓝光不足以激发黄色荧光粉,从而使得光效和光谱分布发生改变。

       对于封装而言,还有一个影响LED寿命的重要因素就是腐蚀。在LED使用中,一般引起腐蚀的主要原因是水汽渗入了封装材料内部,导致引线变质、#p#分页标题#e#PCB铜线锈蚀;有时,随水汽引入的可动导电离子会驻留在芯片表面,从而造成漏电。此外,封装质量不好的器件,在其封装体内部会有大量的残留气泡,这些残留的气泡同样也会造成器件的腐蚀。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