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金属钣金新闻

富士康用机器人换下6万员工 绝处逢生抑或得不偿失?

星之球科技 来源:荣格2016-10-17 我要评论(0 )   

从2014年iPhone 6上市至今,富士康已使用机器人取代了超过一半的工人,仅是昆山工厂的工人数量已经由11万骤减至5万。

前段时间,富士康在其中国工厂内部署了4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力,至此,从2014年iPhone 6上市至今,富士康已使用机器人取代了超过一半的工人,仅是昆山工厂的工人数量已经由11万骤减至5万。目前这些机器人工人已经在郑州工厂、成都平板工厂、昆山和嘉善的计算机/外设工厂投入使用。据悉富士康“机器换人”计划正在加速,每年都会有上万机器人被投入使用。
 
 
富士康方面表示,启动机器换人计划的原因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机器人来弥补用工空缺并摆脱对不可持续的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另外鉴于苹果具有的更强的议价权,公司在为确保利润的当下不得不发力工业机器人领域。
 
与传统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的优势在于效率。从成熟的焊接工人的成本来看,工业机器人按十年使用寿命折旧来算,同样的效益下,工业机器人成本还将低于人力成本。
 
但目前问题的关键是机器人的局限性太明显。据富士康一位台籍中层表示,机器人只能用于生产线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组装,机器人实际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其次是,机器人操作欠缺灵活性与精度,本身的维护成本高。iPhone上组装的螺丝,机器人很难保持这么高的精度,只要对不准,iPhone和机器人都将报废。反而带来更大的维护成本。目前富士康的机器人生产精度为0.05毫米,而苹果手机对生产精度的要求是0.02毫米。
 
同时,机器人体积过于巨大,还没实现小型化,无法放入生产系统中操作。另外,旧的机器人很容易由于新的生产线的优化而被淘汰。一方面,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对精密度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生产完一个产品后,原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和机器人需要重新调试,而由机器人主导的生产线也无法应对更新的技术与产业创新需求的冲击。
 
通过引进大量机器人来代替流水线工人,这意味着富士康需要长时间保留与沿袭原有的机器人生产设备对应的生产线,但苹果对质量与品质的要求是不断变化与提升的。这需要生产流程与产品标准跟着变,原有的机器人生产线可能就因跟不上标准而丧失了更大的灵活性与创新能力,这可能导致苹果会将更高标准的产品零部件生产流向其他代工厂商。
  
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一条自动化的手机生产线的设计周期往往在3到5个月,但手机产品更新换代的特点却要求要在短短2星期内搭建起来。
 
因而,对于一家紧跟当前智能手机龙头订单的代工厂而言,员工比当前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机器人具备更大的灵活性。一旦在苹果对新的零部件要求有变动的情况下,可以迅速配备不同的员工调整生产线,跟进需求变化。
 
若机器人可轻易替代人力,富士康的价值从而体现?
iPhone 原材料及零件供应链来自于31个国家,其中中国的供应商达到349家,而美国仅有60家供应商。中国的供应商几乎主导了苹果绝大多数的元器件的生产,而美国本土已经没有太多熟练的产业工人,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找到并雇用监督iPhone生产的8700名合格的工业技师,所需时间将会长达9个月。但在中国,只需15天。缺乏熟练技工与产业工人才是苹果工厂根本无法迁移本土的重要原因。
 
可想而知,熟练技工与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才是苹果供应商的核心优势,只有他们才能应对紧急需求的改变与提升技术标准来应对创新需求的冲击。 如果机器人可以轻易代替人力生产iPhone,那富可敌国的苹果为何不自己建立机器人工厂来批量生产呢?富士康的价值又在哪里?这的确值得深思。
 
当然富士康要提升代工厂的人工效率与制造产业的机械化也是趋势,但这适合在部分低价值、简单的流水线上小范围试行并优化,而不适用大规模推广,这可能会让富士康面临着产业成本与不可控的品控危机。富士康需要解决的是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任何企业,它的关键与核心竞争力,终究是人。
 
从内部流动性来讲,设计师、工程师及车间生产员与熟练产业工人只有近距离的业务交叉,才可增强彼此的融合与了解,优化流程与品控等问题,带来创造力。如果车间员工与熟练产业工人这一环节消失,让一堆机器替代,其中创造力与创新力也可能因此停滞。机器换人计划若大量实施,会导致大量熟练技工流失,对于富士康来说,也会失去重要的竞争力。
  
“机器换人”是把双刃剑
目前来讲,“机器换人”的实施,对于很多企业都是一个难题。“机器换人”的背后往往是巨额的设备投入,“花钱”容易,但向设备要效益却是困难重重,“钱紧”和“技穷”这双重困难将很多企业拒之门外。相比用工成本,目前来说部分工序“机器换人”其实并不划算。而更大的困难在于,机器人如何与原有的生产流程对接,这当中就涉及到机器人公司、设备商,以及操作工人等多方的沟通成本。而这多方之间要实现无缝对接,正是目前企业在突破“机器换人”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瓶颈。
 
诚然,“机器换人”是把双刃剑。用得好,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升,迈上发展的快车道;用得不好,投资失败,效益受影响,甚至企业倒闭。
 
 
虽然马云曾经预言,“30年内机器人产业会有飞跃发展,未来机器人会像汽车、飞机一样普及”。然而对于中国大部分制造企业来说,目前都只是徘徊在低利润的初级加工阶段,在工业革命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实现,如果急于求成,只会事倍功半。以此次富士康“机器换人”为例,有媒体就分析此举得不偿失。要搭上“机器换人”的时代列车,中国的制造业尚需更大的思维变革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机器人机器换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