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企最年轻副总裁到“拼命三郎”创业者,他带领中科煜宸在激光智造领域杀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2013年春,南京新港开发区一间简陋的厂房内,一位30岁的山东汉子正带领十几人的团队调试设备。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熔凝的微热气息,光束在金属上精确舞动——这是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诞生的场景。
十年后,这家企业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其自主研发的金属3D打印装备支撑起国内新一代飞行器大部分的数字打印制造需求。而带领企业走过这段征程的邢飞,却常说:“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不过是个靠梦想活着的人罢了。”
01 创业背景与初心:从沂蒙山区到产业报国
1981年,邢飞出生于山东沂南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9年,他考入东北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学期间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不仅是尖子班班长,还兼修了工商企业管理课程。
2003年,邢飞考入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师从王天然院士,开始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博连读的学业。
这段时期,邢飞研发的“激光增材制造应用技术”课题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潜力计划奖”。初次尝到甜头的他曾产生创业冲动,但导师提醒他要踏踏实实完成学业。
2007年,邢飞博士还没毕业,就已经加入业界龙头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并一手组建起企业的激光技术事业部。五年时间,他带领近百人团队实现年产值1.5亿元,获得十余项发明专利。
30岁那年,邢飞被任命为杭州中科新松光电有限公司副总裁,成为国企最年轻的副总裁之一。然而,他心中那团创业之火一直未灭。
“环境舒适,薪资优渥对我来说已经失去挑战。”邢飞坦言他骨子里是个“有点想法”又“不安分”的人。2011年,他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国企“铁饭碗”,辞职创业。
谈及创业动机,邢飞说:“就是有颗激荡的心。我父亲是一名教师,一直叮嘱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受家庭教育影响,在创建公司后,他将 “产业报国”写进了企业文化,把为国家工业升级、国防力量提升、社会民生改善做贡献列为公司的三个使命。
02 融资历程:资本助力技术企业跨越式发展
2012年6月,邢飞被调任南京,参加中科院上光所激光产业化基地的筹建。在为研究院做好企业“孵化器”后,他于2013年3月正式创办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邢飞赶上了南京鼓励创业的大好形势。创业不到2个月,他就获得“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重点支持,政府出资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提供担保帮助企业成功贷款2000万元。
2015年11月,中科煜宸完成天使轮融资,由融力置业投资,为公司早期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
2016年12月,公司完成Pre-A轮融资,金涣投资及海富基金管理公司参与,助力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
2017年5月,A轮融资获得水木创融支持,为设备研发和生产提供资金保障。
2021年7月,B轮融资吸引了青岛乐恒、上杭鼎峰、江苏疌泉国信等多家机构参与,加速了业务扩张。
2023年2月,B+轮融资由江苏疌泉中设智慧建筑产业投资基金和崇宁资本投资,推动技术升级。
多轮融资助力中科煜宸实现了从初创企业到行业领军者的跨越式发展。邢飞表示:“装备制造周期漫长,并不被很多追求快钱的投资人看好。但在我看来,中国的未来仍需制造业作为基石。”
03 初创挑战与突破:“拼命三郎”的硬核突围
创业初期,南京基本没有激光技术企业,整个激光技术产业在南京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邢飞将自己的公司视作南京激光技术产业的“加速器”。
面对市场竞争,许多公司对这家综合实力和规模都排不上号的小企业缺乏认同感。邢飞换了思路,从卖激光设备转变为承接激光加工、焊接等小订单。靠着点滴积累,客户逐渐增多。
“科技人才创业需要‘清零’。”邢飞说,“从创业的那一刻开始,我已经不再是科学家,而是个创业者,过去的一切都与你无关。”这位曾经的科研骨干,不得不既做研发,又做销售,从见客户、谈订单到跑展会,事事亲力亲为。
为了打开市场,邢飞成了“空中飞人”。员工们私下称他为“拼命三郎”,而他妻子也常常抱怨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一次,邢飞为企业争取到了一份宝钢冶金部件的激光修复订单,售出了3台激光制造设备。此后,“样板工程”产生了口碑效应,钢铁行业的其他企业也纷纷找他购买设备。
2013年,邢飞参加央视“创赢未来”节目,当他说企业创业仅半年多就拿到了8000万元订单时,遭到评委质疑。面对评委给出的0分,倔强的邢飞当场提出:“老师,你要向我道歉!我说的8000万是真的。”
事实证明邢飞没有说谎。半年后,企业合同金额确实超过8000万元,订单迎来爆炸式增长。而如今,质疑的声音早已消失无踪。
04 创新驱动发展:技术突破构筑护城河
中科煜宸制胜的秘诀在于手握“金钥匙”——自主创新技术。公司成立当年,就自主研发生产出世界上打印金属样件尺寸最大的激光增材制造装备,能够打印出长度、宽度超过十几米的金属大件。
“企业定位决定企业生死。”邢飞深谙此道。创业初期,公司也曾做过激光电视集成等“短平快”的项目,但随着发展,他果断砍掉这些低端业务,聚焦“高精尖”激光装备方向。
2015年,中科煜宸承担了国家科技部3000多万元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力以赴攻坚“新一代飞行器高性能大型构件3D打印装备”。该项目成功研制出工业级同轴送粉3D打印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十三五”末获评科技部重大领域唯一的优秀项目。
技术突破带来了市场统治力。目前,国内主机厂一半以上的飞行器数字打印设备都出自中科煜宸之手。公司自主研发的送粉式金属3D打印设备在业内排名第一,占据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在创新方面,邢飞团队建立了专用激光器、系统设定、送粉系统设计、加工工艺设计等一条龙的技术体系。公司着力研发的激光焊接、激光熔覆、激光切割产品技术国内领先,高性能大功率激光3D打印设备更是国际领先。
近年来,中科煜宸的水导激光技术成功登顶全球行业之巅——利用头发丝般(20-50微米)的微水柱传导激光,实现超快、超冷、超精加工,解决了传统激光会导致热损伤的难题。
05 成就与贡献:从企业成功到生态构建
经过十年发展,中科煜宸从初创时的十几人团队发展到近220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60%。公司在沈阳、安徽、贵安等地设立子公司,形成区域协同网络。
邢飞不仅关注企业发展,更心系社会责任。近几年,中科煜宸先后向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捐赠价值数百万元的桌面3D打印设备用于教学。邢飞还兼职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培养行业人才。
“我生在农民家庭,大学时经济困难学校发放了助学贷款;创业初期没有场地,南京新港开发区提供土地让公司免费使用3年。”邢飞说,“我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我理应为社会出一份力。”
在企业战略层面,邢飞早就超越了单纯的产品思维。他提出了打造激光产业链生态圈的愿景:“实际上,整个制造业是没有边界的,这些技术都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
如今,在中科煜宸所在的南京新港开发区,中科川斯特、南京飞博、蔚来汽车等一批相关企业已形成集聚效应,实践着“一个好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生态”的理念。
2025年初,中科煜宸与苏美达国际技术贸易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加速海外布局。同时,公司水导激光设备以“C系列”命名登陆Synova官网,接受欧洲及更多海外市场订单,标志着中国激光智造正式走向世界舞台。
如今,邢飞正带领团队朝着“煜大脑”的造物者计划迈进——通过AI技术,让未来用户只要输入需求,系统就能自动设计并制造出对应产品。在他眼中,激光不仅仅是切割焊接的工具,更是书写中国智造传奇的笔锋。
“中国的激光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最好的时代,中国已开始步入光制造时代。”邢飞的目光依然坚定如初。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