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编辑推荐

成立五大合资公司!这些激光大厂“组队”突围

十一郎 来源:激光制造网2025-08-18 我要评论(0 )   

最近,中国激光大厂“组队”成立合资公司的案例接连涌现,一批激光领域的“新势力”应运而生。2025年7月8日消息显示,晋江市凯嘉机器与深圳众智信赢合资成立的泉州众智...

最近,中国激光大厂“组队”成立合资公司的案例接连涌现,一批激光领域的“新势力”应运而生。


2025年7月8日消息显示,晋江市凯嘉机器与深圳众智信赢合资成立的泉州众智凯嘉激光科技,将金属3D打印技术引入传统鞋模制造;6月6日,长光华芯与亨通光电联合成立的苏州星钥光子科技,剑指半导体芯片制造;6月5日,华工激光与立铠精密合资的苏州立华智维科技,以2亿元注册资本进军3D增材制造市场。


Image

更早之前,5月23日,端粒美与韩国KODI合资成立的JM MEDILASER,则推动全球首台飞秒激光嫩肤设备商业化;4月22日,华工激光与瑞士Synova的合资公司,使水导激光开启国产化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4月至7月,便有5起激光领域头部企业联合成立新公司的案例落地,涉及金属3D打印鞋模、3D增材制造、水导激光国产化、半导体设备研发及飞秒激光医美设备商业化等多元方向,这些国内头部激光企业正以跨界合作、合资成立新公司的方式,加速技术融合与产业升级。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这些合资企业的密集成立,显示出部分中国激光企业已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创新。这种“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正在重构全球激光产业竞争格局,标志着中国激光企业从单兵突进转向生态共建的新阶段。


毫无疑问,随着这些跨界融合而诞生的“新势力”公司的崛起,将为中国激光产业带来“新鲜的血液”。


鞋业与3D打印跨界:

众智凯嘉激光赋能鞋模制造


2025年7月8日,深耕鞋机制造多年、拥有盛达集团背景和深厚渠道资源的晋江市凯嘉机器制造有限公司,与专注于激光增材制造(金属3D打印)等前沿技术的深圳众智信赢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泉州众智凯嘉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作为盛达集团旗下核心子公司,凯嘉机器深耕鞋机制造领域多年,产品覆盖全品类鞋类生产设备,凭借完善的销售网络与定制化服务,成为国内外鞋企的长期合作伙伴。而深圳众智信赢科技则专注于激光增材与绿色再制造技术,在金属3D打印领域拥有高精度、复杂结构部件制造的核心工艺。


Image

此次合作也是鞋业设备与金属3D打印技术的深度融合,直击传统鞋模制造“痛点”。面对传统鞋模制造中工序繁琐、周期冗长、个性化设计受限等长期痛点,金属3D打印技术展现出革命性潜力。它能够依据数字化设计图纸,快速、精准地直接成型结构复杂的鞋模,将制造周期大幅压缩,同时完美满足鞋企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


据悉,众智凯嘉成立后,将组建跨领域研发团队,重点攻关打印精度、速度提升、材料性能优化及设备稳定性强化等关键技术,目标打造鞋业3D打印设备的行业标杆。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合作不仅是技术互补,更是产业链资源的深度整合,有望重塑鞋模制造竞争格局。


华工激光“双线作战”:

3D增材与水导激光技术齐头并进


2025年6月5日,华工激光与立讯精密旗下立铠精密合资成立的苏州立华智维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亮相,注册资本达2亿元。其中,华工激光持股70%,立铠精密持股30%。


该合资公司聚焦3D增材制造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及医疗领域的应用,整合华工激光的技术装备能力与立铠精密的场景导入能力,形成“技术+市场”的双重优势。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材料、金属切割设备等,目标打造3D增材SLM制造技术的行业标杆。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月之前,华工激光还与瑞士水导激光技术巨头Synova成立合资公司,推动水导激光技术国产化。Synova作为LMJ技术的全球领导者,其技术通过激光束与水射流耦合,实现低损伤、无毛刺的精密加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领域。华工激光则凭借切割、焊接等领域的完整产品矩阵,构建了激光智能装备的产业化优势。


此次合作突破传统“市场换技术”模式,合资公司将在华建立全套生产线与联合研发中心,重点攻克水导激光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难题,加速技术在3C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分析认为,这一合作不仅提升了中国激光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话语权,更为技术封锁背景下的国产化路径提供了新范式。


星钥光子“出世”:

长光华芯与亨通光电“强强联合”


2025年6月6日信息显示,苏州星钥光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约1.04亿元,由长光华芯旗下苏州长光华芯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与亨通光电旗下江苏云荣通网络通信共同持股。


资料显示,长光华芯专注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高速光通信芯片的研发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泵浦、激光雷达等领域;亨通光电则是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业务覆盖智能电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拥有三大高科技产业园与全球重大工程项目服务经验。


图片

此次合作标志着两家企业从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至核心环节的深度整合。长光华芯提供芯片设计与技术积累,亨通光电贡献通信设备制造与全球化市场资源,双方目标在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层实现突破。


目前,半导体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技术自主”的转型,长光华芯与亨通光电的联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国产芯片制造设备的竞争力,更可能通过产业链协同向上突破,重塑行业生态格局。


逸飞激光+武创院:

打造“激光+柔性智造”新生态


此前,2025年4月,逸飞激光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创院)成立湖北武逸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双方各持股50%。这个合资公司围绕激光与柔性智造技术,重点布局新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封测等领域,旨在打造“需求牵引创新、技术驱动产业”的协同生态。


事实上,逸飞激光早在2023年便与武创院建立战略合作,此次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从技术合作迈向产业落地。


Image

据介绍,武逸科技战略规划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核心器件国产化,解决激光器、喷嘴等关键部件的自主供应;二是工艺包开发,针对不同行业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三是智能产线升级,将水导激光技术融入自动化产线,构建智能制造新范式。此外,合资公司还计划通过资本纽带整合上下游企业,打造柔性智造创新联盟。


这种“技术+市场”双向赋能的“链主”模式,将加速水导激光技术的本土化进程,推动中国激光产业从单一设备供应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飞秒激光“出海”:

端粒美与韩国KODI共拓医美新蓝海


2025年5月23日,端粒美(绍兴)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与韩国KODI公司签署合资协议,共同出资在韩国成立JM MEDILASER Co., Ltd.,推动飞秒激光嫩肤设备的商业化。


公开资料显示,端粒美作为飞秒激光技术的原创企业,拥有多项核心专利,其研发的治疗仪突破“单机单功能”限制,集成抗衰、祛斑、抗敏修复等功能;KODI则是韩国领先的彩妆ODM/OEM企业,近年积极布局仪器设备领域。


Image

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国飞秒激光技术从“实验室创新”迈向“全球商业化”。据透露,目前,双方已完成样机开发,计划在7月的“第15届国际激光技术展”上首次亮相,并加速国内外许可审批流程。


有机构数据显示,全球医美设备市场近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端需求与个性化护理技术升级成为主要驱动力。此次端粒美与KODI的合作,不仅将快速抢占亚太医美设备市场,更可能通过技术标准输出改写全球规则,推动中国激光产业从“跟跑者”向“规则制定者”蜕变。


巨头“组队”突围:

跨界合资潮引爆中国智造新革命


事实上,2025年这场激光企业的“组团”成立合资公司的行动,并非偶然。


华工激光“双线作战”、长光华芯携手亨通光电、逸飞激光与武创院共建柔性智造生态……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趋势:中国激光企业正通过合资模式,整合技术、市场与产业链资源,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Image

在技术迭代加速、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单打独斗已难以应对全球产业链的复杂挑战。通过合资公司这一载体,中国企业正以开放姿态整合技术、资本与场景资源——凯嘉机器与众智信赢让鞋模制造迈入“数字打印时代”,逸飞激光与武创院构建“柔性智造”生态,无一不体现着跨界融合的爆发力。


这些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的案例,也揭示了国产激光技术的两大跃迁路径:一是通过垂直领域的深度合作(如鞋业+3D打印),快速打通技术商业化“最后一公里”;二是借力国际巨头(如Synova、KODI)实现技术反哺,在高端市场争夺话语权。

来源:激光制造网 编辑:十一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光电,激光产业,企业,创新,激光企业,智能制造,产业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