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技术前沿

沉痛悼念!48小时内七位院士逝世!其中一位为激光焊接专家

来源:长三角G60激光联盟2022-12-28 我要评论(0 )   

据悉, 48小时内13位名人逝世, 有运动员, 也有表演家, 还有7位院士,其中一位院士为我国的焊接 专家、激光专家 和航空专家。光明日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野生动物学...

据悉, 48小时内13位名人逝世, 有运动员, 也有表演家, 还有7位院士,其中一位院士为我国的焊接 专家、激光专家 和航空专家。

光明日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野生动物学专家、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马建章,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6岁。马建章,1937年7月20日出生于辽宁阜新。1960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北京儿童医院官微消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著名儿科医学教育家,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原副院长张金哲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官微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叶轮机械气动力学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仲奇,于2022年12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0岁。

王仲奇同志1932年6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县,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涡轮机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1960-1962年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获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仲奇同志长期致力于汽轮机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动基础理论与设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中国叶轮机械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发动机弯扭叶片的三维成型理论和设计方法,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性成果,是中国弯扭叶片理论的奠基人和设计(计算)方法的开拓者。曾获得众多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官网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童坦君教授因意外摔倒受伤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5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88岁。

童坦君教授,1934年8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九三学社社员。1964年7月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历任本专业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12月至1981年8月期间作为教育部公派52名我国首批访美学者之一赴美留学。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消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于2022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92岁。

李庆忠,男,汉族,1930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县。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用物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重力、磁法、及电磁测量)寻找油气田的研究。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于2022年12月26日在北京长庚医院逝世,享年93岁。

关肇邺,男,1929年生于北京,广东南海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制造技术专家关桥于2022年12月26日逝世,享年87岁。

中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桥

于2022年12月26日因病辞世

享年87岁

关桥院士为焊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离开是焊接领域的巨大损失

沉痛悼念!深切缅怀!

焊完以后,零件变形了,敲啊砸啊把它校正过来,但是校正过程的敲砸使得一些老的钳工耳朵都失聪了,耳聋了,所以后来我也下决心,我说这个工艺太落后了,就想办法看能不能采用(新技术)焊接完了以后就不变形了。

关院士向科技处申请了经费,开始了“焊接过程中应力与变形控制”的课题研究。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

一般航空航天里边都是薄板(结构),薄板焊完以后它就这样变形了,而且是失稳变形,翘起来了。但是采用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它这个就没有变形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是咱们的创造发明,在国际上还没有这个技术。

人家有这项技术

关院士作为我国焊接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引进和发展焊接技术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早在1964年,关院士随队参加了在捷克召开的国际焊接学会第17届年会,以了解国际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

陈丽芳(关院士夫人)

你别看他学生工作要求挺严的,生活里他倒是没什么要求,特别是吃饭或者什么的,我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他从来不会挑挑剔剔的。他回到家里来的话,除非他自己还是在想(工作),不然的话,他还是(会)帮我做一些家务事。

他喜欢看电影,我儿子就经常陪他去看电影。我们(家)这儿比较近有一个电影院,所以他就带他去看电影。

可爱

名字是怎么来的?

关院士的父亲关慰祖从事水利工程和铁路设计测量,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续我国的土木建设。

因为我父亲是搞土木工程的,所以家里边男孩子的名字都叫桥堰敦柱,四个男孩子,名字都是(与)土木工程有关的。

用焊接技术制作的礼物

关院士80岁生日之时,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专门用焊接技术为他做了礼品。

大家的概念里边,焊接就是一个工艺技术,制造一些结构产品,但是这个呢,是一个艺术造型,所以焊接也可以做为一个艺术造型的一个方法、一个工具,形成了这么一个很精美的艺术品。

1963年4月,关桥学成归国,带着“发展我们自己的航空焊接技术”的远大抱负进入航空焊接领域。40多年来,关桥院士在我焊接领域践行着“矢志振兴中华”的夙愿,硕果累累。

关桥经常告诫自己,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科技工作者,首先要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学会欣赏别人,不断完善自我,发挥群体智慧,矢志振兴中华。”

先贤虽去,风范永存!

先生千古!

关桥简历

关桥(1935年7月2日-2022年12月26日),男,汉族,出生地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襄汾人,生前系航空制造工程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

2022年12月26日,关桥院士逝世。

1935年7月2日,关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1952年10月—1953年7月,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俄语。

1953年9月—1959年1月,在莫斯科鲍曼高等工学院学习焊接专业,毕业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59年2月—1959年11月,在一机部九所热加工研究室工作。

1959年11月—1963年4月,在莫斯科鲍曼高等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焊接结构学,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63年4月—1963年12月,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留学生管理处工作。

1963年12月—1979年11月,在三机部六院九所焊接研究室工作。

1979年11月—1984年4月,担任三机部第625研究所航空特种焊接工艺研究室主任。

1984年4月,担任航空工业部第625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87年,任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焊接研究室研究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在担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期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国际焊接学会(IIW)第47届年会。

关桥长期从事航空制造工程中特种焊接科学研究工作。

关桥是“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新技术的发明人,解决了影响壳体结构安全与可靠性的焊接变形难题,指导了高能束流(电子束、激光束、等离子体)加工技术、扩散连接技术与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组合工艺技术、搅拌摩擦焊接等项新技术的预先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在焊接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关桥颠覆了“焊接变形不可避免”这一传统认识,解决了航空航天板、壳、壁板类典型构件焊接压屈失稳变形这一世界性难题,创建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理论和方法”;在航空焊接工程领域,关桥在科研生产一线主持和指导了多项特种焊接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解决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航空涡喷系列发动机等诸多型号研制中的焊接变形关键技术难题,填补了多项中国国内空白;关桥根据国际上技术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先后倡导建立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航空连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促进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和航空连接技术基础研究的深入、带动了行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应用,在国防武器和航空装备的设计与研制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院士逝世激光焊接专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