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能源环境新闻

绝对忠诚·丁金星:投身激光陀螺研究四十多年

星之球激光 来源:华声在线2014-07-31 我要评论(0 )   

现在,请您跟我一起设想一场未来战争的场景:交战双方激烈对攻中,突然,一方的导航卫星被摧毁、通讯中断,就在这危机时刻,一种神秘的武器定位神器激光陀螺出场了,在...

   现在,请您跟我一起设想一场未来战争的场景:交战双方激烈对攻中,突然,一方的导航卫星被摧毁、通讯中断,就在这危机时刻,一种神秘的武器定位“神器”激光陀螺出场了,在它的指引下,一枚枚高新武器依然准确命中目标。目前,全球仅美国、中国、法国、俄罗斯四国具备激光陀螺独立研制能力。在国防科技大学,有一位80岁的老科学家,他从钱学森在1970年下令成立激光陀螺研究室开始,见证了中国激光陀螺成长全过程。这一生,应国家需要,他曾经三次参军,又因为保密需要,始终奋斗在于无声处.

  丁金星:我七八岁的时候,日本人来了,(日本兵)杀猪吃,强奸(妇女),那时候就想,国家弱了就不行,就是受欺负。

  2014年7月7日 长沙·星沙

  丁金星家 清晨 露水 时钟6:30

  80岁的丁金星,已经退休19年,但他跟19年前并无两样: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出门,搞的还是激光陀螺。

  (老伴开铁门)丁金星老婆:慢一点,让别人一点,不吃亏

  丁:行,好。

  车子一发动,丁金星就忘记了自己的年龄,80岁的他,常常会超那些80后的车.

  激光陀螺所外景

  每天七点前第一个到岗,44年,天天如此。1974年年度鉴定是这样写的:“他总是在实验室拼命工作,每天工作达十几小时,经常是迎着晨曦回家吃饭。”

  丁金星:早一个小时开设备,陀螺就能多老化一个小时。

  老化,就是定型,激光陀螺研制耗时最长的一环。

  激光陀螺,专业名称是“环形激光器”,是帮助武器定位的“神器”。当卫星受损,通讯信号被恶意干扰阻断时,激光陀螺及时“补位”,去精确测定目标物体的方位,实施精确打击。

  丁金星: 3000多个陀螺能装配1000多枚导弹。

  1970年,丁金星从哈军工来到长沙,那时,他还不知道有激光陀螺这个东西,甚至也不知道,这次秘密“南下”,和时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钱学森有关。钱学森了解到,刚刚结束的越战中,美军已经将一种新型定位技术运用到了武器装备上,那就是激光陀螺。

  丁金星:(钱学森)把哈军工革委会主任副主任叫到北京去下达指令,你们要组织研究激光陀螺。

  钱学森,确实看得远,从发展以后看,美国的激光陀螺已经在应用了,我们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71年,激光陀螺研究室在当时长沙工学院的这间食堂里诞生了,成员13人,包括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高伯龙。研究激光陀螺,方向是明确的,但路怎么走,没人知道,丁金星他们真正是从零起步。

  丁金星:

  这个东西没有经验可鉴的,人家美国没有资料给你,我们工艺上的这个问题,就像瞎子一样地拿棍子这里捅捅,这里捅捅,哎,远一点,那我就在那个方向前进一点。

  那些年里,丁金星他们常常一天当作两天用,于是就有了1974年年度鉴定表上的这条评语。时间到了2014年,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家里人对80岁还不下“火线”的丁金星的评价。

  小女儿: 我们一直都做工作不让他继续干了,因为我们觉得有时候别人还会有一些风言风语,也有人说我父亲你怎么还干啊。

  老太太:你就是要钱么。

  丁金星:对,有人这么说“要钱不要命”。

  这口伴随了丁金星半个多世纪的猪皮箱,用无声的语言回答了一切。

  丁金星: 这个是,1956年海军航空兵时候的;这是60年代初在哈军工,这是棉造衣;

  这个是80年代,初期的;这个是90年代初期,衬衣...

  老人家说,那时所有的家当都在这口箱子里,如果牺牲了,组织上可以根据名字给箱子找到最好的归属。如今,猪皮箱上的名字已经磨灭了,但是58年的激情还装在箱子里,就像主人今生的使命就是要把激光陀螺装进导弹一样。

  有些人就是没钱了就不干了,年轻人一干就觉得不行,老跳槽,不就为了钱么,哪里好就跑到哪里去,自己的祖国啥时候都不能忘,对祖国有所奉献,不能说为了个人利益国家都不管了。

  丁金星常说,“活着干,死了算”,但这样拼命,一定是为了国家。退休后,曾有三家公司想返聘丁金星,最高的在九十年代就开到两万月薪。但丁金星还是愿意守在国防科大熟悉的大楼里,痴心不改。

  丁金星:老了是老了,岁数在那里,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我还能干得动,我有我的经验,我在那里转一转可能质量就提高一点,然后少出点事故。

  战友:很佩服他,很难得,80岁了,还在干,我们当年那些战友都退休了,我79岁,不行,只有他还在继续为国防服务。

  44年,一万六千多个日子的漫长时光,都化作耀眼的强军之光。

  1994年,我国第一个激光陀螺通过国家鉴定,中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第四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但由于保密需要,团队成员的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发表,丁金星也只随团队申报过三次奖项,两次分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一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丁金星对激光陀螺投入的情感,甚至还超越了亲情。在他的箱子里,珍藏着两张母亲的照片,也深藏着他对母亲的愧疚。

  丁金星:

  我9岁父亲就病死了,我母亲小脚丫...我就一直喝奶,跟妈吃奶吃到七岁,小学一年级放学回来,就要吃奶,就这样的,所以我妈对我也特别好...

  1994年母亲病重,可当时,丁金星正忙着第一代激光陀螺试验样机的鉴定,在亲情与激光陀螺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这个遗憾,将永远伴随着一个老兵走到人生的尽头。

  丁金星说,从他跨进哈军工的那一刻开始,他和所有献身国防的科学家一样,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赢得国家的尊严,赢得一张通往和平的门票。

  胡湘平:把国家使命举过头顶#p#分页标题#e#

  80岁不下科研“火线”,一生三次应国家需要参军,又因为国家保密需要,作出重大贡献也不争功不求名,奋斗在于无声处。这就是“犟老头”丁金星的故事。老人的故事还装在一口当兵时用到现在的猪皮箱里。既然连牺牲都不怕,还有什么能阻挡这口箱子的主人,在科研路上勇往直前、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呢?习近平主席说,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离不开的就是国防科学家的精忠报国。科学家也有家庭、也有亲人的牵挂。跟妈妈吃奶吃到七岁的丁金星,就没能见到妈妈最后一面。58年来,每当面临个人情感与国家需要的选择时,他总是把国家使命高高举过头顶。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鼓之时则忘其身,这就是军人的绝对忠诚。

  《绝对忠诚》第二季今起推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新闻门户网站中国军网、国内最大的军事垂直门户网站铁血网、最大的视频网站优酷网,以及湖南红网、华声在线等各大主流网络媒体,都第一时间在首页同步推出了《绝对忠诚》第二季的视频和文稿。铁血社区、红网论坛、华声论坛也在第一时间推出精选精华贴,单贴点击量在4小时内迅速逼近两万人次,相关视频的单日点击量超过8万次。正如网友“强军战歌”所言,《绝对忠诚》中的主人公终其一生默默奉献,这才是最伟大的军人,向军工致敬!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