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能走多远
21世纪前十年里,美国几乎所有制造业行业都出现岗位流失的现象,但“外流”是有选择性的。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高薪行业(多数同时也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产行业)和地理位置相对产品价值至关重要的行业,岗位流失相对较少。流失最多的是纺织、服装、皮革等薪酬较低的低端制造业。在石油和煤炭产品、化工以及电脑和电子产品行业这三大美国制造业岗位薪酬最高的行业中,只有电脑和电子行业岗位流失较大。
近几年的制造业“回流”也分行业。2009年年底至2011年下半年间,美国一半以上的制造业行业都增加了本土岗位,多集中在能带来高薪的岗位和生产力更强的产业,其中包括交通设备制造和电脑及电子产品,但服装、纺织等产业的岗位依旧是负增长,这说明有些行业“外流”的趋势可能一直延续,失去的岗位不会再回归本土。
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是制约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发达国家仍难以在工资成本上获得竞争优势,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回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已将这部分制造业转移海外,本土制造业则朝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鉴于目前制造业在经济总量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仍然较低,奥巴马政府想要通过振兴制造业来大幅促进就业的“算盘”恐怕要被打上大问号。巩固美国制造业的意义并不在于岗位的增加,而是由此推动一个破旧立新、抢占高端产业的过程。
布鲁金斯的报告指出,最近两年来制造业岗位增加的数量远不足以弥补2000年以来岗位流失的数量。按照当前的速度,美国要到2037年才可能恢复2000年至2009年间失去的岗位。
美国商务部最新报告显示,与非制造业工人相比,美国制造业工人在工资和企业提供的医保和退休现金等福利方面要高出17%。制造业工人不仅拥有更高学历,制造业岗位更具“科技含量”,平均每3个具有大学学历的制造业工人中,就有1个从事的工作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紧密相关。制造业回升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经济增长的信号,而且在于岗位的优质化。
大选年奥巴马的政策着力点在于扩大“美国制造”出口,使更多岗位回流本土。但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经济正处于周期性的复苏阶段,制造业复苏更多是得益于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好转。
目前还难以判断这项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到实处,对制造业的促进效果也尚难定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美国制造业能否继续保持“亮色”,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基本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