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金属钣金新闻

激光技术助飞神舟九号

星之球科技 来源:华工2012-06-19 我要评论(0 )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F遥九火箭组合体,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F遥九火箭组合体,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发言人称,这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已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本次发射是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且由航天员手动操作完成。其意义在于包括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为未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打下基础。

 


 

图为 神州9号择机发射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已进入最后准备阶段,将于本月16日择机发射。OFweek激光网带您领略神州九号飞船可能用到的先进激光技术:

  1.对接过程中激光雷达至关重要

  早在2011年9月天宫一号与神州8号对接的过程中,上海天文台激光组研制的激光雷达近场/远场合作目标为对接发挥了关键作用。

  激光雷达合作目标分为远场合作目标和近场合作目标两部分构成,用于将照射激光原路反射回到激光雷达,并能标示出目标在对接面上的不同位置。两组合作目标分别用于远距离和近距离测量使用。远场合作目标为多个按一定规则组合的小面积直角棱镜的集合体,近场合作目标是单个大角锥棱镜。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激光雷达合作目标安装在目标飞行器上,用于反射激光雷达入射光信号。配合运输飞船激光雷达完成对两飞行器之间相对运动参数的测量。

  激光雷达就相当于航天飞船的眼睛,激光雷达精确的测量才能保证神舟9号在茫茫的宇宙中与天宫一号完成对接。

 2.飞船外壳及特种合金零部件的切割加工

  在航天航空设备的制造中仅外壳的设计就需要多次反复试验,由于外壳采用特殊金属材料制成,强度高、硬度高、耐高温,普通的切割手段很难完成材料的加工,激光切割作为一种高效加工手段而得到广泛应用。

  激光切割技术是一种摆脱传统的机械切割、热处理切割的全新切割法,能将能量聚焦到微小的空间,从而获得极高的辐照功率密度(105~1015W/c m2),从而具有更高的切割精度、更低的表面粗糙度值、更灵活的切割方法和更高的生产效率等特点。

  另外,在神州9号飞船中,内部的零部件也同样大量采用铝合金、钛合金、耐高温合金等特种合金,结构形状复杂,成形要求精确,而大功率激光切割机加工技术的引进,能提高加工的质量,降低模具投资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特别适用于复杂零配件加工。

  3.发射装置及飞船内部电子仪器的精密焊接

  这是激光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最广泛的技术,由于激光焊接相对于电子束、等离子束和传统焊接方法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能量密度高、热影响区和变形区小、可焊接不同材料的组合、具有高的柔性等,再加上密封性好、适合在真空等特殊环境下加工,因此激光焊接在航天航空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传感器、密封件、钽电容等。

  4.航天零部件的打标

  军工产品、航空航天零部件要求进行高质量的跟踪,零部件的打标也通常使用激光打标来完成,如航天用传感器、航天用刀具等。激光打标因其标记的内容不可擦除,耐酸碱腐蚀,不会被有机溶剂溶解,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及军工产品的质量追踪等。

  除此之外,飞船还可能使用激光进行金属板毛化、材料表面强化等。

5.太阳电池片划片

  飞船脱离运载火箭顺利进入太空后,展开后的太阳帆板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站,通过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来为飞船上的电器设备提供能源。飞船上虽备有应急电源,但支持的时间有限,所以主要还是依靠太阳帆板提供电能。

  这一次,神舟9号飞船电源帆板采用了新的太阳电池片:三结砷化镓新型电池,原来从神一到神六采用的是单晶硅太阳电池,以前只能达到14.8%的光电转换效率,而神9和“天宫一号”采用的都是转换效率达到26.8%的高效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因此,发电能力提高了50%。

  这种电池的衬底通常为锗(Ge),在进行叠层的外延生长之前,需要对衬底进行划片处理。衬底划片的质量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

  激光划片技术,特别是短波长激光如绿光/紫外激光,其加工热影响区小,划线质量优越。无接触式加工避免刀片加工产生的应力,可以有效提高衬底的优等品率,同时对电池性能也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在太阳电池片制造过程中获得广泛应用。

        总结:

  交会对接对建立空间站、运送航天员、补给物资,乃至太空救援至关重要,完全掌握这项技术有助登临月球以及地外行星。此次交会对接任务完成后,神舟飞船将逐步形成状态固化的天地往返载人飞船,组批投产。随着中国的航空工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大跨步的向前进,激光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