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曲率引擎”光子制造园区内,一场场特殊成果展示引人驻足:飞秒激光设备精准加工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时间门控单光子相机穿透浓烟和火光识别火场被困人员,8英寸硅光芯片中试线加快建设……这里,曾停留在论文里的光量子技术,如今已转化为全球领先的商用芯片。
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科控股)、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电子先导院”),探寻陕西以“硬科技”为笔,在光子芯片领域刻下鲜明印记的生动实践。
拆围墙
从“高阁”到“货架”
西科控股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发起设立,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多方参股的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作为中国“硬科技”理念的发源地、科技成果转化“西光模式”的实践者,西科控股成立13年来,经历了从研究所的资产管理公司,到面向全国高校、院所、海归科学家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专业成果转化平台,服务区域也从立足陕西,拓展至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立起硬科技创新创业“雨林生态”体系。
“2015年2月,我们刚孵化出50家企业,如今企业数量已达554家,市值突破6700亿元。”西科控股董事长兼总经理曹慧涛介绍说。
从过去科研人员“不愿转”、资本“不敢投”,到现在光子芯片估值超千亿,这一转变的背后,是2007年“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的改革尝试。通过打破编制束缚,共享科研设备,吸引海内外人才,正是这种“破壁”思维,让其孵化的166个项目走向市场,其中3家登陆科创板。
走进占地41万平方米的曲率引擎产业园,光子制造、量子通信等企业比邻而居。园区内80%企业互为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上午送设计,下午拿样品”的协同效应。这种“聚链成群”的模式正被复制到上海G60科技园,构建横跨东西部的硬科技走廊。
西科控股以“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科技平台+科技空间+科技智库”五位一体模式,打造”硬科技创新创业“雨林生态体系”,为硬科技“种子”破土而出提供丰厚沃土。
曹慧涛表示,从西科控股创立之初,他们就做好了“十年磨一剑”的准备,耐下心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一路勾画着自己的创投路线。目前已经形成了光子产业、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商业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集群。
育生态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洁净厂房内,精密仪器低鸣。在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电子先导院”)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科技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化合物光子芯片作业。这些光子芯片被应用于基站、3D识别、光纤网络、照明显示、激光雷达等多个领域。
陕西光电子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建设,正是为了支撑此类核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西安光机所联合省科技厅及西安高新区,目的就是致力解决如何将光子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为产品这个问题。”光电子先导院杨军红点明了平台设立的初衷。
“光电子先导院专注于‘化合物芯片+硅光芯片’研发、中试、检测等全流程技术服务。在陕西省‘追光计划’‘跃迁行动’的总体布局下,光电子先导院已建成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正在全力建设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目前已具备砷化镓(GaAs)光电芯片材料的光刻、刻蚀、薄膜制备等关键工艺能力,并已完成多款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产品PDK(Process Design Kit,工艺设计套件)发布,正在与多家头部企业合作并进行产品导入;硅光平台已基本完成硬件建设,预计2025年正式通线。”杨军红介绍。
如果说西科控股为硬科技“种子”破土而出提供丰厚沃土,那么光电子先导院,则聚焦光电子领域,提供从研发到中试的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他们的紧密协同,正驱动陕西光电子产业在“追光计划”的引领下加速奔跑。
作为陕西省和西安市光子产业链“链主”企业,光电子先导院致力于破解光子产业创新主体在初始阶段“建不起产线、产品无法验证、产能无话语权、市场风险高”四大痛点,打通光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断点和产业化堵点,助推优质科技成果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公司成立至今,已为超过100家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客户提供了研发、中试、检测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助推多项科技成果及产品突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填补国内空白。
2021年,陕西省“追光计划”的东风,为光电子全链条创新生态注入强劲动能。税收优惠、专项基金、项目支持……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西科控股和光电子先导院的发展,以及其培育的企业扫除障碍,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西科控股和先导院的推动下,陕西光子芯片、光子制造、光子传感等细分领域集群初具规模,千亿级产业蓝图正在铺开。
在“追光计划”的持续照耀下,陕西光电子产业,正奋力在全球版图上刻下耀眼的“中国芯”印记。
【来源:陕西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