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3D新闻

海尔推出过中国最早的一台“3D打印机”

星之球科技 来源:21世纪经济频道2013-12-31 我要评论(0 )   

3D打印技术原指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术中的一种,现在普遍被用来描述增材制造行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3D打印技术就已经出现,现今走过近30个年头...

        3D打印技术原指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术中的一种,现在普遍被用来描述增材制造行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3D打印技术就已经出现,现今走过近30个年头。在较长的发展历程中,3D打印由于技术、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对现有生产模式产生质的改变,而进入2012年之后,随着美国一系列制造业振兴计划的宣布,3D打印作为其中制造业振兴的新技术而备受关注,由一个冷门的名词变得家喻户晓。

 

  众所周知,3D打印技术已经几乎遍布了所有领域,并且已经在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见很多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的物件。由于3D打印可以极大的提高制造效率和精度,同时更加节能省成本,因此如今看来,3D打印已经在消费电子业、航空业、汽车制造业、生物医学以及个性化消费品等领域,成功进行了商业化应用。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表示,我国去年的3D打印市场虽然只有3亿元人民币左右,但是随着各地政府开始重视以及资本、企业的投入加大,3D打印产业在未来3年的国内市场规模可达到100亿元。目前,3D打印正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各地政府争抢的“香饽饽”。同时,LuxResearch对全球3D打印市场的预测表明,作为一个能使用于从个体化治疗到无人机在内的各种应用的技术,3D打印的市场将从2012年的7.77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84亿美元。

 

  今年5月底,在北京举办的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国内外众多代表就3D打印技术发展趋势、产业化、与传统产业结合等议题展开讨论。其中,青岛市市长表示包括海尔集团在内的多个当地企业,已经在积极开展3D打印技术方面的科研和应用工作。

 

  作为誉满国际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近年来发展方向早已趋于多元化。而3D打印近年来也显现出产业化趋势,因此,家电行业想要突破家电模具制造的发展,要加强创新研发并开拓产业化商业化路径,进军3D打印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中国制造第一人

  将海尔从一个地方小厂打造成一个营收过千亿(2012年整个集团收入约1600亿元)的家电巨头,张瑞敏堪称“中国制造第一人”。

 

  现在互联网时代,张瑞敏期许为“隐形巨人”,这是与阿里集团的马云、腾讯马化腾、百度李彦宏这些“显形”的网络巨子对比的提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浩浩荡荡,席卷了所有产业。作为家电业龙头的海尔,也没能幸免。“这几年我关注得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张瑞敏表示。

 

  12月9日,阿里集团宣布对海尔旗团旗下海尔电器(HK:01169)进行总额为28.22亿元港币的投资。有人认为海尔将放弃制造业,向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服务业转型。

 

  张瑞敏认为,这是外界的一种误读:海尔不是放弃制造业,而是换一种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做制造业。互联网思维而非互联网工具,这是张瑞敏与传统制造业大佬的最大不同之处。他甚至也迥异于其合作伙伴马云,马云强调“互联网工具”,认为传统行业触网的最佳模式是诸如淘宝、天猫合作,利用电商渠道以及网络营销即可。

 

  张瑞敏的这一提法与小米科技的雷军类似,只是两者赋予的内涵略有差别,雷军强调生态链打造,张瑞敏则强调制造业的管理。

 

  张瑞敏的“互联网思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并行生产,即消费者、品牌商、工厂、渠道、上游供应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流程参与;二是经营用户而非经营产品,传统制造业的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未来制造业需要通过自己的产品找到用户,与用户互动,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确定新品开发,周而复始。

 

  从家电制造企业到一家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海尔正在张瑞敏的领导下进行一场互联网时代的大迁徙。

 

  除了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张瑞敏领导下的海尔还在尝试无灯工厂(无人工厂)、虚拟制造、3D打印等制造业的前尚技术。目前,海尔集团已经在沈阳等地试建无灯工厂,未来会投入洗衣机等产品的生产。

 

  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前景不被看好,张瑞敏却认为这是制造业最好的时代,互联网对于任何产品来说,将超过电的意义:电发明后,保存食物的柜子变成冰箱,后来大部分装备都变成电器;互联网之后,大部分装备都将变成网器。

 

  海尔推出过中国最早的一台“3D打印机”

  对于制造在未来海尔的体系里是个什么角色?张瑞敏表示,我们内部自己定的5个字:智能无人化。首先,无人化,无人化就不用依靠这么多人,自动化程度很高;第二,智能,智能是效率很高。智能也是个性化制造、设计产品很快,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千篇一律。

 

  在过去的经验里,自动化就是规模化,与 个性化相悖,智能化能克服这一点。

 

  张瑞敏说个性化应该是个永远的目标,它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模块式的个性化,去年(2012年)“光棍节”海尔卖的电视,你自己来选择,你想要什么颜色随便选。当时海尔电视收到了一万多个订单,电视并不是我们的优势产品。现在又开始定制空调;

 

  个性化的第二个层面是,一对一生产。模块式的个性化是初级阶段,一对一的个性化是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现在就可以实现了,高级阶段还需要等待各种技术成熟之后才能实现,比如3D打印。

 

  对于如何看待3D打印以及未来十年以后能否普及,张瑞敏表示这个很难说,至少我觉得应该是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海尔从某种意义上推出过中国最早的一台3D打印机,我们最早叫激光冲印机。当时主要用于打印模件,没问题的时候再去开模。 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到海尔视察时,看了后觉得很新奇,他也没见过。这是个什么东西?用激光冲印机冲印一台冰箱,和真件一模一样的。

 

  3D打印现在受到很多制约,有人发言说永远不可能。我觉得它是可以发展的,但有两个问题:一是前端材料可不可以随心所欲,比如是不是放上一些粉末就能打印出来一个玻璃杯?打印瓷器完了打印金属件,材料问题怎么解决?

 

  二是如何和消费者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材料即使可以满足需求,但是价格太高了也不行。我觉得在小孩子的塑料玩具上可以先尝试,小孩儿玩具塑料很多,年轻的家长都是80、90后,自己设计出来,会很有成就感。先发展起来之后,再进入其他领域。

 

  一百多年前福特发明流水线,开启了规模化生产,是一种进步,未来搞3D打印,回归个性化生产,是不是一种倒退?

 

  对此,张瑞敏说:“我感觉这就像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一开始就是小作坊,然后变成流水线,这是第一次否定;但现在这个3D打印,是否定之否定,它和原来那个小作坊又是不一样了。好比你开小商店,后来变成大连锁,再变成千家万户的电商,但和之前的小商店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它是一种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