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金属钣金新闻

百余专家北京共话激光陀螺技术

星之球科技 来源:新华网2012-06-05 我要评论(0 )   

激光陀螺技术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其主要是利用光程差来测量旋转角速度( Sagnac 效应),利用环形激光器在惯性空间转动时正反两束光随转动而产生频率差的效应,来测定...

    激光陀螺技术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其主要是利用光程差来测量旋转角速度( Sagnac 效应),利用环形激光器在惯性空间转动时正反两束光随转动而产生频率差的效应,来测定物体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角速度或转角。它是现代航空,航海,航天和国防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惯性导航仪器,其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国防和其它高科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日,针对激光陀螺中所需的超光滑精密光学加工与检测技术,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委会、南京利生光学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航天九院北京航天时代激光导航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共同在京组织了“2012年超光滑精密光学加工与检测技术研讨会”,吸引了国内该领域百余名专业人士参与。

  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兵工学会专委会副主任张曾扬教授介绍,“这次会议是国内第一次关于‘激光陀螺’技术的研讨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会议也吸引了行业内关注激光陀螺的众多单位的参与,共有国内58个单位,一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这五十八家参会单位中,既有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有航天科工集团、航天618所、8358所、兵器工业规划院等大型国防工业研究所,还有长沙华天惯导光电、成都贝瑞光电、南京利生光学等看好这一市场的企业代表。

  主办方介绍,国内涉及到激光陀螺、超光滑精密光学加工方面的企业、高校、研究所,几乎都有代表参加了会议。如此众多的参会单位,超出了主办方的意料,也折射了“激光陀螺”技术的炽热程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激光陀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日益进步的国防、科技事业对这一领域的需求,带动了“激光陀螺”市场的巨大需求量。使得“激光陀螺”成为近年来光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吸引行业内无数有志之士的关注,大家纷纷专注这一领域,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市场先机。

        5月18日,研讨会专家报告在红栌温泉山庄会议室进行。十名专家分别从激光陀螺技术发展、光学薄膜技术、超光滑加工技术、膜层检测技术等方面,为参会代表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这十个报告分别是:航天九院科技委谢天怀研究员,我国激光陀螺技术的发展与展望;航天8358所季一勤研究员,低损耗光学薄膜技术;西安北方杰瑞光电蒋军彪研究员,棱镜式激光陀螺超光滑加工技术;北京航天时代激光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景敏娟高工,微晶玻璃腔体加工技术;航天618所王京献研究员,光学陀螺的发展与应用;北京航天时代激光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彭勇林工程师,激光陀螺超光滑表面加工技术;南京利生光学张珑博士,超光滑加工对设备的要求和气囊抛光设备研制;北京航天时代激光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洪成高工,超光滑表面及膜层检测技术;建材研究院石英玻璃研究所宋波博士,特种光学材料的进展与应用;北京理工大学程灏波教授,先进光学制造技术。

  报告专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我国激光陀螺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激光陀螺技术的发展的新趋势——捷联式到平台式等,并提到了核心技术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根据我国国防航空事业的发展,有专家对我国激光陀螺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积缩小二分之一以上,动态性能增加3倍以上,精度提升5倍以上” 等。对于激光陀螺元器件的设计与加工,以及超光滑加工方面的工艺流程与技术,也有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超光滑表面加工的一些特殊要求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暂无关键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