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报国:固体激光器如何突破损耗屏障——从基础原理到关键技术解析

  激光制造网  来源:激光报国:固体激光器如何突破损耗屏障——从基础原理到关键技术

光束在镜片间往返穿梭,能量在增益介质中积聚,突破临界点的刹那,一束纯净而强大的激光终于诞生。
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全神贯注调整着一台固体激光器。随着泵浦功率的逐步提高,突然,原本微弱的荧光瞬间转变为一道明亮、稳定的光束——这正是激光器跨越阈值点的神奇时刻。
这一转变背后,是激光介质内粒子数反转的建立与腔内光场强度达到平衡的复杂过程,也是损耗与增益之间持续角逐的最终胜利。
在现代激光技术中,理解损耗机制与阈值条件对提升激光器性能至关重要。无论是用于精密加工的工业激光器,还是医疗领域的治疗设备,亦或科研中的超强超快光源,降低损耗、控制阈值始终是激光技术发展的核心课题。



激光器基础架构,三部分构成核心系统
工作物质: 
粒子跃迁发光的“能量舞台”(如晶体),激光核心“舞台”(如含铬红宝石、掺钕YAG)。其中激活离子受激,在精心设计的能级间“舞动”,释放出我们所需的单色、相干激光。
泵浦源: 
注入能量的“点火引擎”(光或电),激光的“能量引擎”。现代多用半导体激光器激光二极管(LD),它高效“充电”,将原子泵入高能态,且热量低,守护材料的“冷静”性能。
光学谐振腔: 
筛选放大特定频率光子的“精密跑道”(反射镜组合)。
以上三者协同,方能上演精准的“光之舞”,激光的“光子跑道”,两块反射镜(一全反镜,一输出镜)组成赛道,迫使光子往返“加速”,筛选方向,最终形成定向、纯净的激光束。

Image

激光原理示意图


当工作物质中的激活离子吸收泵浦能量后,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随后通过无辐射弛豫到达亚稳态能级。当上能级的粒子数超过下能级时,就形成了“粒子数反转”状态,这是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



损耗的多面孔:固体激光器中能量杀手

激光器内部潜伏着无形的“能量杀手”——损耗:

 它们贪婪吞噬光子,削弱输出。核心指标“腔内线性损耗”(如散射、吸收、衍射)遍布各处,直接影响功率上限。

准三能级系统里,自吸收是顽敌:

激光下能级的粒子会“偷吃”受激辐射产生的激光光子,泵得越猛(高功率泵浦),自吸收损耗越小;晶体越长,自吸收损耗反而越大。在一些基于准三能级系统的固体激光器中,自吸收严重时可能使激光输出效率降低30% - 50%,极大影响了激光器的工作性能。

热效应则是高功率激光的梦魇,热量引发热透镜和双折射,扭曲光束,浪费能量。更要命的是“边缘效应”:

当激光擦过晶体边角或封装表面,局部能量会瞬间飙高,像危险的“隐形火种”,不仅损耗能量,甚至可能悄然烧毁核心部件。下表总结了固体激光器中的主要损耗类型及其特征:

Image



材料基因:解锁激光阈值与能级之谜

激光能否点亮,关键在于突破阈值——粒子数反转的临界点。

这背后,材料的能级结构如同设计蓝图,起着决定性作用

“低门槛”冠军(四能级): 

如明星材料Nd:YAG(掺钕钇铝石榴石)。它的激光下能级高于基态,粒子快速清空,极易实现反转,阈值低、效率高,是现代激光器的宠儿。

“高要求”勇士(三能级):

如红宝石。其激光下能级就是拥挤的基态,需泵浦过半粒子到上能级才能反转,阈值极高、效率受限。但凭借材料本身的坚固

与特定波长,仍在舞台闪耀。

材料选择,就是选择能级系统的“基因”:

它直接定义阈值高低、效率极限。无论是追求低功耗的Nd:YAG微芯片激光器(微小损耗变化即显著影响阈值),还是坚守阵地的红宝石,核心密码都藏在材料的原子能级排列之中。



谐振腔内的光之天平:炼成稳定激光

想象一下,泵浦能量像水流注入,当它突破阈值,谐振腔内的光子数便开始爆发式增长。但这增长并非无止境!腔内上演着一场精妙的平衡之舞增益(放大光) 与 损耗(吞噬光) 相互角力。当两者最终精确相等时,光子数便稳定下来,形成持续、纯净的激光输出。

这场平衡舞步,对光场的空间分布极为敏感。尤其在端面泵浦固体激光器中,泵浦光和激光的光斑(想象两个光斑大小)是否完美匹配,直接决定了激光器的能量转化效率(斜效率)和最终输出功率的强弱。

更高功率下,热效应成为搅局者。 有趣的是,泵浦光的“形状”会随功率变化:低功率(<10W)时,它像一座光滑的“高斯山”;功率攀升(10-50W),它会逐渐变成顶部更平、边缘更陡的“超高斯山”。这种“变形”并非偶然,它能更好地分散热量,优化激光器的热管理,让高功率下的“光之天平”更稳定。

这背后,材料的能级结构如同设计蓝图,起着决定性作用



攻克损耗:固体激光器的增效实战

固体激光器工作时,内部会有多种损耗,如激光介质吸收泵浦光时,部分能量未转化为激光,变成热能损耗。在三能级系统中,基态粒子需大量能量被激发到高能级,过程中损耗大,且实现粒子数反转需激发半数以上粒子,阈值高,效率受限。

解决办法之一是优化激光介质,像四能级系统选非基态作为激光下能级,室温下该能级粒子数少,更易实现粒子数反转,降低阈值,提高效率,如Nd:YAG 等。此外,改善谐振腔设计,降低反射镜等部件的光学损耗,精准控制腔长等参数,也能减少损耗,让更多光子参与受激辐射,提升固体激光器效率。

Image


从柏林工业大学的精密测量到中国高校实验室的彻夜攻关,固体激光器损耗的每一次微降,都是人类向光而行的勋章。当浙江大学团队打磨的激光陶瓷将散射损耗压至极限,当西安工业大学优化的谐振腔让光束往返损耗再降千分点,这些突破不仅是技术参数的跳动,更是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的铿锵足音。

损耗与增益的博弈,从来不是孤立的实验室课题。在航空航天的精密焊接车间,在肿瘤治疗的微创手术室,每一缕更纯净的激光都承载着产业升级的期待与民生改善的温度。




中国科研者接力攻克的,不仅是物理定律的束缚,更是高端激光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那束在谐振腔内百折不挠的光,终将成为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火炬——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家国担当为墨,在未知之境写下属于中国的答案。 



申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