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市场研究

振兴实体经济 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

星之球科技 来源:南方日报2017-07-27 我要评论(0 )   

日前,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工业表现抢眼,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万亿元,同比增长7.2%。广东制造的转型突围带动上半年广东经济总量达4.20万亿元,同...

     日前,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广东工业表现抢眼,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万亿元,同比增长7.2%。广东制造的转型突围带动上半年广东经济总量达4.20万亿元,同比增长7.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这样可喜的态势与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密不可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强化综合制造能力优势,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巩固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加大力度减轻实体经济负担,扎实推进质量强省战略。
 
    对此,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涂高坤日前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强调,要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省经信委将重点通过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壮大4K电视产业、突出培育新兴产业等,抓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创新型经济格局。
 
    12个方面降成本推动经济“脱虚向实”
 
    南方日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省经信委将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涂高坤:首先要扎实抓好去产能。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至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还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运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方面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关停退出;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差别性信贷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同时,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逐个行业实施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深入开展质量强省战略,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建设国家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城市。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想重点强调振兴实体经济,广东必须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
 
    最近,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企业减负降成本的系列措施,将出台《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扶持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降低企业税费、社保、土地、用能、运输、融资等12个方面精准发力,打造我省制造业发展成本洼地,增强企业获得感,推动经济发展“脱虚向实”。
 
    振兴实体经济还要深化培育大型骨干企业。接下来,我省将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标志性投资项目,继续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中央研究院,力争到2020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增加到320家左右。同时,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服务,深化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信贷风险补偿、小额票据贴现等投融资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上水平。
 
    从政府角度讲,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掌握并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全心全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依托企业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收集企业诉求,协调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把诉求解决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五大产业有望成为我省工业经济主要增长点
 
    南方日报:破解广东发展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转换发展动能。从经济和信息化角度,我省将如何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涂高坤:我们紧贴产业发展,以创新驱动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完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全面推动技术、产品、品牌、模式、质量、管理等创新。
 
    首先,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们要加强企业研发载体建设。支持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中央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至2020年争创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每年建设3—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使之成为制造业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重要载体。
 
    从产业上讲,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我们要重点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新兴产业,到2020年这五大产业有望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产业发展重要支柱,使我省工业形成多支柱的新兴产业体系。
 
    对于传统产业,要特别注意深入推进技术改造。2017—2020年,省财政拟新增安排资金加强对技术改造的扶持,进一步降低扶持门槛,继续实施普惠性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政策,扩大政策惠及面。2018—2020年,争取推动工业技术改造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0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技术改造全覆盖。
 
    同时,我们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具体来说,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创建珠三角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推动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发展,开展并大力推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力争到2020年,珠三角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3200亿元,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分别达20个和100个。建设20个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重点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分行业推动智能化改造。
 
    带动粤东西北各市新形成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
 
    南方日报:广东已经发展到了“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产业共建对拓展珠三角发展空间、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实现高水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具体将如何推动这项工作,加快构建全省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涂高坤:一定要大力推进产业共建。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把先进生产力引向粤东西北,把粤东西北地区打造成为珠三角产业拓展首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形成全省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我们将督促指导对口帮扶双方完善共建机制,落实共建责任,确定1个以上共建产业园作为产业共建的主要载体;并推动每个共建产业园每年不少于2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地。
 
    要狠抓项目建设。按照《粤东西北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的思路,以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为重点开展产业共建,探索推广“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共建模式,力争每年都有一批重大优质项目在粤东西北地区落户。
 
    接下来,省经信委将指导推动各地市、各园区科学选择主导产业,依托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引配套企业,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专业园区,带动粤东西北各市新形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同时要注意完善基础配套。具体来说,要优化园区配套环境,推进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产业园区及其所依托城镇的道路、环保、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保障企业生产生活需要,促进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为承接产业共建项目提供必要条件。
 
    一线实践

珠西“六市一区”成国家首批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
 
    2016年以来,广东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良好。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特别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取得新突破,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9万亿元,增长6.7%,利润总额增长11%;工业投资1.11万亿元,增长8.9%。
 
    另外,培育大型骨干企业的水平也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5%,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入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数首次居全国前三,新增企业、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和纳税大户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
 
    壮大“珠西”
 
    努力实现与德国制造业“同场竞技、同步赛跑”
 
    近年来,我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选准优势领域,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贯彻“中国制造2025”,出台《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成为国家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加快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产值9300亿元,增长10.7%。推广智能制造示范,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智能制造新模式与综合标准化项目11个,数量居全国第二。
 
    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26个,总投资额1912.9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94个,完成投资额262.1亿元;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30个。培育龙头骨干企业112家,支持13个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增产值约1200亿元,增长30%以上。“六市一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920.4亿元,增长11.1%,其中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6%;完成投资额1416.9亿元,增长21.6%。
 
    接下来,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壮大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高标准建设珠江西岸“六市一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力争到2020年,将珠江西岸打造成为产值超2万亿元、在国内领先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与德国制造业“同场竞技、同步赛跑”。
 
    同时,我省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建国家级珠三角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加快发展自动控制与感知硬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网络、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业“新四基”,重点在专用装备、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打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并大力推广,目标到2020年,全省打造30个融合发展创新标杆项目。
 
    超前布局
 
    力争4K相关产业到2020年产值超6000亿
 
    在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变革的潮流下,我省加快培育新动能,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用信息化促进社会治理精准化。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我省光纤接入用户累计达1975万户,光纤入户率大幅提升至61.3%,4G基站、公共区域WLAN分别增长68.7%和26.7%;启动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布局建设首批8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3个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园。
 
    接下来,我省将继续加快建设新一代高速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千兆光纤网络进家庭。持续扩容珠三角光缆网和粤东、粤西、粤北光缆环“一网三环”骨干网,在全省建设1000个1000M光网示范小区,打造高水平全光网省。同时,推进IPV6网络建设并率先推动5G网络规模化商用。推动广州、深圳成为国家首批5G网络商用试点城市。
 
    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广东将重点推进面向5G技术的智慧城市示范区建设。建设NB-IoT(窄带物联网)网络,力争“十三五”期间NB-IoT基站规模超过15万个;开展NB-IoT智慧城市应用,启动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支撑平台和新型智慧城市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及车联网应用试验;推动工业物联网发展,突破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关键技术。
 
    与此同时,广东还将大力推动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化,加快推进4K标准制定,增强4K节目源供给,推动4K电视机生产及其在城乡的推广应用,向国家申请开通4K直播频道,在广州、惠州两市率先开展应用试点,在全国率先建成以4K超高清应用为标志的新数字家庭示范区。推动4K电视应用与产业发展年内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到2020年实现产值6000亿元以上。
 
    节能减排
 
    建立覆盖全省的能源管理中心体系
 
    “十二五”期间,广东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工业领域提前1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各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累计淘汰炼钢378.9万吨、水泥4026.5万吨、平板玻璃1781.5万重量箱、造纸176.14万吨等,电力、交通等重点领域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2016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6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75%。同年全省灰霾天数降至2000年来最少,多个城市空气质量长期位列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列。
 
    接下来,广东还将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计划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7%、能源消费总量新增量控制在3650万吨标准煤以内的“双控”任务目标。还将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公布“十三五”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落实。加快省、市、企业三级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力争建立覆盖全省各地区及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中心体系。
 
    我省还将全面落实《广东省关于全面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目标是“十三五”期间,推动1万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重点推动钢铁、建材等15个重点行业开展清洁化改造,同期力争推动100个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据透露,广东将以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力争到2020年,建设国家层面的百家绿色工厂、十家绿色园区,开发千种绿色产品,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我省重点发展战略,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打造成万亿规模的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数读
 
    ◎从降低企业税费、社保、土地、用能、运输、融资等12个方面精准发力,打造我省制造业发展成本洼地
    ◎力争到2020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增加到320家左右
    ◎至2020年,争创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每年建设3—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重点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5个新兴产业,到2020年这5个产业有望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产业发展重要支柱
    ◎2018—2020年,争取推动工业技术改造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0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技术改造全覆盖
    ◎开展并大力推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力争到2020年,珠三角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3200亿元,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分别达20个和100个
    ◎力争到2020年,将珠江西岸打造成为产值超2万亿元、在国内领先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与德国制造业“同场竞技、同步赛跑”
    ◎大力推动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化,推动4K电视应用与产业发展年内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到2020年实现产值6000亿元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东制造业珠江西岸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