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认知光子与实创股份共建的智能制造共性实验室,集成全自动产线并配备千级洁净环境,显著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逸飞激光旗下检测平台获CNAS国际认可,为新能源电池出海打通认证壁垒;华日激光与一尧科技携手攻坚飞秒存储技术,直面数据爆炸时代的存储瓶颈…… 这些由激光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构建的联合体,正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精度、更高效率与更高集成度不断迈进。 破局产业孤岛: 智能制造实验室重构协同生态 据介绍,在传统制造模式中,企业常因资源分散而陷入“创新孤岛”。近日,认知光子与实创股份共建的智能制造共性实验室,正是打破这一僵局的有力尝试。 2025年9月10日,认知光子与实创股份共建的智能制造共性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实验室坐落于北京中关村壹号,占地350平方米,集成了从送料、焊接、质量监控到成品质检的全流程自动化产线。 该实验室的创新之处在于“开放接口”设计。激光器、机器人、算法服务器等核心设备均预留通用接口,允许上下游企业接入自有产品进行验证。 认知光子方面指出,单一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有限,必须构建开放协同平台。实创股份方面将此次合作定义为“创新合伙人”战略的深化——从早期投资方升级为长期发展的战略陪伴者。 无独有偶,蓝牧激光与中科新松共建的激光焊接智能制造实验室,通过“工艺+控制”深度融合,破解高反金属焊接的行业痛点。 蓝牧的蓝光复合激光系统有效解决铜、铝焊接中的熔深不足与飞溅问题,中科新松的协作机器人则提供高精度运动控制。双方联合开发的智能系统,预计将使焊接效率与良品率大幅提升。 检测认证突围: 国际认可资质如何撬动全球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获得国际认可的检测资质,已成为企业出海与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入场券。 近日,逸飞激光旗下逸智信诚实验室成功通过CNAS认可,标志着其检测能力获得国际背书。该资质覆盖材料微米级检测、激光功率分析等四大关键领域,检测数据在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互认。 作为独立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该实验室为新能源电池、激光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提供高精度、跨学科的一站式检测解决方案,有力推动行业共性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优化。 对新能源电池产业而言,权威检测是走向全球的“通行证”。据了解,该实验室可对电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开展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分析,精准定位工艺缺陷。目前,锂电设备行业中获得CNAS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屈指可数,逸智信诚的突破因而具有深远意义。 此外,该实验室通过持续积累检测数据库,实验室协助企业优化工艺路线、建立行业标准。逸飞激光以工程技术研究院为基础,构建了“研发-验证-检测”全链条创新平台。 攻坚共性技术: 光纤激光实验室的“集体冲锋” 据介绍,共性技术研发往往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联合实验室模式能够有效分摊研发风险,加速成果转化进程。 2025年8月21日,无锡锐科光纤激光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无锡市工业光纤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该实验室致力于攻克工业光纤激光技术共性难题,旨在打造国内外领先的光纤激光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平台,为领域内交流合作构建优质枢纽。 该实验室明确聚焦“技术策源地”定位,通过建立学术委员会机制,汇聚领域专家智慧,重点突破光纤激光在功率、效率等核心指标上的技术瓶颈。锐科激光表示,此举旨在系统解决产业应用中的共性难题。 无锡锐科的实践表明,只有掌握底层核心技术,才能赢得产业发展主动权。实验室的成立,不仅是企业技术战略的延伸,更是中国激光产业迈向高端的“集体冲锋”。 跨界实验室: 激光如何颠覆存储、医疗与太空? 还有,激光技术的应用边界,正被联合实验室持续拓展。 2025年7月7日,华日激光与一尧科技共同成立飞秒激光多维光存储联合实验室,聚焦飞秒激光技术在多维光存储领域的创新应用,着力突破现有存储技术瓶颈,推动我国大数据存储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而在医疗领域,海目星与深圳大学共建的分析仪器与医疗创新实验室取得重要进展,发布的中红外高功率飞秒激光器,实现“瓦级功率、宽调谐范围”等三大技术突破,为微创手术提供更安全、精准的解决方案。 还有,在太空通信领域,2025年6月9日,电子科技大学与氦星光联共建的卫星激光通信实验室,聚焦下一代高速光通信核心材料与器件的创新突破,致力于为100Gbps及以上速率光通信系统提供关键光电解决方案,推动低空化、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的地面接收系统关键技术攻关。 这些跨界实验室的共同特点,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构技术路径。它们精准定位行业痛点,推动激光技术从“辅助工具”向“核心解决方案”升级,不断开辟新的应用疆域。 生态赋能未来: 联合实验室的“乘法效应” 毫无疑问,激光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产业赋能来实现。优秀的联合实验室不仅专注技术突破,更注重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创新成果高效市场化。 2025年6月20日,蓝牧激光与中科新松联合成立激光焊接智能制造实验室,重点研发高精度蓝光激光焊接系统及智能化解决方案,攻克激光焊接与机器人协同作业的技术难题,为AI算力、新能源、半导体等高端领域提供先进的智能制造方案。 同日,深圳技术大学与湃泊科技共建的光电封装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着力攻克“高热、高压、高频”封装技术难关。双方将围绕高功率激光芯片热沉等多物理场仿真与结构设计等方向展开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成果转化。 这些实验室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激光联合实验室正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的跃升。 因此,联合实验室的“乘法效应”由此显现:它以平台化运作,促使技术、人才与资本高效循环、相互激发,最终成为中国智造崛起的隐形引擎。 附:近期落地的激光联合实验室速览(部分) 1.认知光子&实创股份:智能制造共性实验室 2.逸飞激光:逸智信诚CNAS检测实验室 3.无锡锐科:无锡市工业光纤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 4.华日激光&一尧科技:飞秒激光多维光存储联合实验室 5.蓝牧激光&中科新松:激光焊接智能制造实验室 6.深圳技术大学&湃泊科技:光电封装联合实验室 7.电子科技大学&氦星光联:卫星激光通信联合实验室 8.海目星&深圳大学:分析仪器与医疗创新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