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到海宁,他让中国激光“首次”照亮世界

  激光制造网  来源:浙江日报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实验室里,一台方形器件正发射着肉眼无法直接感知的近红外激光——这正是世界上首个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完成这项突破的,是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狄大卫教授、邹晨研究员与赵保丹教授所带领的团队,该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邹晨、狄大卫、赵保丹

“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可以看作是钙钛矿光电领域的‘珠穆朗玛峰’,”狄大卫说道,“它是全球数千个科研团队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浙大团队历经七年攀登,终于第一个把中国的旗帜插上峰顶。”

2014年,狄大卫在剑桥大学的导师团队实现了世界上首个光驱动的钙钛矿激光器,但设备体积大、成本高,难以走向实际应用。2018年,狄大卫回国加入浙大,坚定地将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作为主攻方向。“电驱动的钙钛矿激光器更小、更集成,能与硅基光电子器件结合,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光电芯片和生物医疗等领域。”

然而,攀登之路并不轻松。七年来,他带领团队围绕这一目标系统布局、持续攻关。“实现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就像造一辆完整的汽车,发动机、底盘、变速箱,每个环节都必须扎实。”狄大卫这样比喻。

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实验照片

去年5月,团队终于迎来转机——他们首次观测到期待已久的电泵浦激光现象。为确保结果可靠,他们反复测试,排除一切可能的误判因素,直到实验一次次稳定复现。经过数月的优化与验证,团队最终确信:世界上首个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已在浙大诞生。今年8月27日,这项成果在《自然》正式发表。但狄大卫强调:“这只是一个新起点。目前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仍处于‘婴儿期’,我们接下来的重点是提升其稳定性,推动它走向实际应用。”

选择落地海宁国际校区,对狄大卫团队而言是一场“双向奔赴”。“海宁校区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实验空间,还通过配套项目和政策给予我们关键支持,”狄大卫表示,“政府有耐心支持高风险的前沿研究,这正是科研最需要的土壤。”校区的国际化氛围也让他印象深刻。这里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爱丁堡大学等世界名校合作办学,既扎根中国,也联通世界。

从学生到团队负责人,狄大卫也曾担心无法像过去那样亲手做实验、成为“第一发现者”。但现在他找到了新的价值:“规划和设计课题,与团队成员交流思路、分析数据,这个过程既能启发他们,也反过来启发我。虽然不能继续做‘前锋’直接射门,但作为‘教练’制定战术,带领团队向更高目标迈进,同样充满成就感。”

作为博士生导师,狄大卫的育人方式也与众不同。“我招学生,最看重的是是否真正热爱科研,而不是考试成绩。”他表示从不要求学生打卡,而是鼓励他们自由探索。“我常对学生说,读博士的使命是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你的研究完全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在这个领域留下自己的足迹。”

在浙大这几年,狄大卫团队成果迭出:全球首个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世界最小的微型钙钛矿LED、超高亮度电致发光、超长寿命钙钛矿LED……每一项都是从0到1的跨越。在他看来,科研的真正突破不仅在于成果本身,更在于培养敢于探索的新一代。“期待更多年轻人怀着好奇与热爱,勇闯学术‘无人区’,攀登一座又一座‘珠峰’,让中国科研从0到1的故事不断延续。”狄大卫说。


申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