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卓劼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劼激光”)成立短短两年,已快速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在高端激光器领域实现多维度突破。
依托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卓劼激光聚焦半导体、新型显示、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四大产品系列,核心技术国内领先,部分产品市场份额进入细分领域前列。
近日,广东卓劼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涛接受《激光制造商情》专访,详解公司发展路径与战略布局,透露公司正推进深紫外激光器和光刻准分子激光器工程样机开发,布局皮秒/飞秒超快激光技术,未来三到五年将布局海外市场,致力于成为国内高端光源细分市场的领跑者。
《激光制造商情》:卓劼激光成立于2023年,发起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能否分享一下卓劼激光立的背景和初衷?在发展过程中,研究院给予了公司哪些关键支持?
孙总:卓劼激光成立于 2023年10月,发起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硬科院”),其成立背景源于国家对高端装备核心激光光源部件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公司依托硬科院在深紫外激光器、蓝光激光器及准分子激光器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而设立。初衷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聚焦高端激光器的研发与产业化,解决半导体、新型显示、新能源等领域对高端激光光源的进口依赖问题。
硬科院作为发起单位,为公司提供了多维度支持:一是持续的技术成果转化,将研究院积累的激光技术成果在公司进行转化,快速推向市场;二是人才支持,核心团队均来自硬科院,具备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工程经验;三是资源对接,帮助公司引入了中科创星、广州金控、科学城集团等战略投资方,为早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激光制造商情》:从成立至今不到两年时间,公司已快速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中科创星等)。这些资本和行业认可对公司发展有何具体推动作用?融资后对公司战略布局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这一过程中,卓劼激光如何定位自身在激光行业的角色?
孙总:中科创星等投资方的加入,为卓劼激光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与产业资源赋能。公司明确将资金重点投向新型深紫外激光器及光刻/工业准分子激光产品的工程样机开发,加速核心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同时,投资方在硬科技领域的布局也为公司带来了客户信息、政策和项目资源等方面的资源对接。
在行业定位上,公司进一步明确了“高端光源核心供应商”的战略定位,聚焦半导体、新型显示、新能源等国家战略行业,坚持“替代进口、突破瓶颈”的产品方向。卓劼激光将自身定位为激光行业中的“技术攻坚者”与“国产替代先锋”,致力于在细分赛道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激光制造商情》:作为专注于高端光源的高新技术企业,卓劼激光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能否介绍公司的业务规模及市场地位?
孙总:经过不到两年的发展,卓劼激光已实现多维度突破:
一是核心技术落地:核心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已实现小批量交付,覆盖半导体检测、新能源电池及汽车零部件、3D 增材制造等领域客户。
二是产品矩阵形成:形成蓝光半导体激光器、紫外及深紫外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等多个产品系列。其中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功率覆盖 100W 至 3500W;紫外及深紫外激光器产品和样机覆盖高重频脉冲及连续两种工作方式,355nm、266nm、213nm、193nm多个波长范围;准分子激光器已启动 308nm、248nm、193nm 等产品研发。
三是市场拓展:公司在新能源电池、电动汽车零部件、半导体检测、光刻等领域已与多家行业头部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并实现产品导入销售和服务,已成为上述细分领域国内少数实现小批量交付的企业之一。2024年获得超过2000万元订单,今年公司业绩也在快速增长。
在市场地位方面,公司在蓝光激光焊接和增材制造、半导体检测等细分领域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尤其在蓝红光复合焊接及焊中检测应用,以及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依托国产替代机遇,相关产品市场份额已进入细分领域前列。
《激光制造商情》:面对国内激光行业的激烈竞争,卓劼激光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
孙总: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技术领先性:依托硬科院积淀,在深紫外、准分子等高端激光器领域具备国内领先的技术能力,例如 266nm 高重频皮秒激光器性能对标国际一线产品。
(2) 产品组合策略:布局了短期(蓝光)、中期(深紫外)、长期(准分子)三类产品,形成业务接力,保障持续增长;
(3) 团队资深互补:核心团队具备研发、工程、市场、运营等综合能力;
(4) 政策与资本双驱动:背靠大湾区政策红利,叠加多家投资机构支持,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激光制造商情》:目前,卓劼激光已形成四大产品系列:准分子激光器、紫外及深紫外激光器、蓝光半导体激光器、仪器光源激光器。能否详细说明每个系列的技术特点及其在半导体制程、新型显示、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孙总:卓劼激光的四大产品系列覆盖多领域需求,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如下:
准分子激光器在半导体光刻、显示面板退火及巨量转移、超导材料制造、脉冲激光能量沉积(PLD)等领域应用,尤其是用于半导体光刻的准分子激光器具备高重频、大能量、窄脉宽等特性。
紫外及深紫外激光器主要应用在半导体检测(暗场照明,有图形及无图形)、半导体产品标记、特种材料加工等领域。产品覆盖355nm、266nm、213nm、193nm等多个波长,并有纳秒、皮秒、连续多个工作方式产品,产品稳定性好,寿命长
蓝光半导体激光器主要应用场景在高反材料焊接及熔覆领域,如:新能源电极耳、密封钉、逆变器、驱动电机等焊接、3D 打印、激光熔覆。功率覆盖 100W 至 3500W,光纤输出和空间输出两种方式,完备加工配件(蓝红光复合加工头和振镜,熔覆头等),选配OCT焊中检测模块,产品稳定性好,寿命长。
仪器光源激光器主要应用在生物医疗(基因检测仪、流式细胞仪)、精密仪器(显微光源)等领域。产品具有多波长、定制光斑输出,产品稳定性好等特点。
《激光制造商情》:今年,公司计划推出400W 220μm光纤输出蓝光半导体激光器,这款产品在技术上有哪些突破?目前市场反馈如何?是否有已落地的典型案例?
孙总:新推出的 400W 220μm 光纤输出蓝光半导体激光器(BLF-455-400)是公司的标杆产品,技术突破体现在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好、集成度优的特点,可与蓝红光复合焊接头、焊中监测 OCT 模块搭配,实现 “焊接 - 监测”一体化。
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在新能源汽车的几个零部件制造中替代了其他的焊接方案,形成小批量应用,并在客户的国内及国外工厂开始服役,客户反馈良好。未来将在3D打印等领域也有较大突破。
《激光制造商情》:除了现有产品,卓劼激光在新业务或新技术探索上有哪些布局?例如,是否有在研的下一代激光器技术(如更短波长、更高功率密度),或计划拓展至其他应用领域(如医疗、航空航天)?
孙总:公司正在推进深紫外激光器和光刻准分子激光器的工程样机的开发,同时布局皮秒/飞秒超快激光技术,计划拓展至微加工、功率器件封装、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下一代技术重点包括更高功率密度的蓝光激光器、更短波长、更高功率的深紫外光源(如193nm激光器、 10W 高重频266nm激光器等)。
《激光制造商情》:公司在技术研发中是否与其他机构(如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能否分享一个技术攻关的典型案例,体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
孙总:公司一方面充分利用硬科院的研发平台和能力,另一方面与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研发团队保持技术、项目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为高校的科研提供相应产品定制服务,另一方面,将高校团队的技术成果进行产品工程化,推向市场。例如,在深紫外激光器研发中,与某大学在超快光纤种子源方面,通过联合实验与工艺优化,最终实现了小批量交付,体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效创新。
《激光制造商情》:未来,卓劼激光的短期发展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具体的市场拓展计划(如海外布局)或产品迭代计划(如更高功率、更小体积的激光器)?
孙总:短期目标的核心是练内功,强产品,做好现有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工作,提升可靠性和客户保障性,推动各激光器产品在现有客户进一步加深合作,同时拓展相关领域客户。在产品方面更加注重指标的优化和从应用端出发指标的完善。市场方面短期内主要关注国内市场,练好基本功,未来三到五年将布局海外市场。
《激光制造商情》:长期来看(3-5年),卓劼激光希望在高端光源领域达到怎样的行业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将在技术、人才、资源整合等方面如何布局?
孙总:长期目标是成为国内高端光源细分市场的领跑者,在半导体量检测领域、光刻光源领域、显示面板制程领域实现核心光源的国产替代。公司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与产业资本合作等方式,构建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能力体系。
《激光制造商情》:作为行业专家,您如何看待当前紫外及深紫外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技术趋势?这些变化对卓劼激光的产品研发有何影响?
孙总:当前紫外/深紫外激光器在科研、半导体量检测、显示面板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需求正在快速发生变化,多材料体系、多制造和封装形式呈现出客制化转变;技术持续趋势向更短波长、更高功率、更高重频(脉冲激光)、更窄线宽、更高稳定性方向发展。卓劼激光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不断调整研发方向,重点布局相关产品。
半导体激光器市场方面,新能源领域、3C领域、航空航天等领域对特种金属材料加工的需求将持续推进蓝光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蓝光激光器将向着更高功率,更细芯径输出发展,并推动高效、高质量的焊接和增材制造应用所需要的焊中检测模块和3D打印配件的研发和应用推广。
《激光制造商情》: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卓劼激光如何把握机遇?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国产激光器竞争力方面,公司有哪些具体实践或规划?
孙总:目前在半导体、新型显示和新能源领域,国产替代是未来几年的主要方向。公司通过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攻克了深紫外激光器的寿命、光束质量、功率的瓶颈,并在准分子激光器多个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未来将面向上述行业的需求,继续推进深紫外激光器和准分子激光器的部件全面国产化、工程化工作,打破国外厂商在半导体检测、光刻光源、新型显示领域中高端激光光源的垄断。
《激光制造商情》:在您看来,公司要实现“中国高端光源核心供应商细分领域领跑者”目标需要克服哪些关键挑战?您对行业政策、资本支持或技术合作有哪些期待?
孙总:目前我们面临的关键挑战包括高端人才紧缺、部分客户导入周期长、部分器件被国外厂商垄断等。公司期待在政策层面获得更多针对创新创业企业的项目支持、研发经费补贴与税收优惠,在资本层面进一步引入产业投资方,在技术层面加强与高校、研究所和国产零部件厂商的合作,共同构建中国高端激光光源的创新生态。也期待与激光行业的同仁们一起携手面向产业需求、面向技术发展,在应用场景扩展、产品指标创新方面,打造更多优秀产品,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