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产业研究机构智研咨询发布了一份关于2025年中国激光焊接设备行业的研判报告。报告显示,得益于下游多领域需求的持续增长,2024年中国激光焊接设备市场规模已达165亿元,行业整体维持高景气运行态势,未来增长动能充足。
以下是小编对该报告的简要解读。
行业概览:多元化设备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激光焊接设备凭借高能量激光束实现材料的精密连接,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四大类。其中,手动激光焊接设备以灵活操作见长,主要服务于模具修复、珠宝首饰等小型部件焊接场景;自动激光焊接机集成自动化机械手或机器人,能完成高精度定位和连续焊接,成为汽车零部件、电子元件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主力军”;手持激光焊接机则以轻便特性在建筑、装饰、维修等现场作业中广泛应用;振镜焊接机则凭借高效的焊接效率,在特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多元化的设备类型划分,精准匹配了不同行业的生产需求,为激光焊接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产业链解析:上游核心部件突破下游应用多点开花
激光焊接设备产业链呈现“上游核心驱动、中游集成制造、下游多元应用”的清晰格局。上游核心部件与原材料环节中,激光器是重中之重,其性能直接决定焊接质量。目前常见的激光器类型包括CO2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其中光纤激光器适用于金属材料焊接,CO2激光器则在非金属材料焊接领域表现突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已达1455亿元,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市场需求仍将持续释放。
中游设备制造商需具备高水平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大族激光、海目星激光、帝尔激光等企业是其中的代表。下游应用领域已从传统制造业延伸至医疗、通信、汽车、消费电子、半导体、航天航空等多个高端领域,形成多点支撑的需求格局。
以消费电子领域为例,激光焊接设备在锂电池、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的组装中发挥关键作用。2024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达19772亿元,较2017年增长22.6%,年复合增长率2.96%。随着5G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这一领域对激光焊接设备的需求将持续攀升。
发展现状:行业逆势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在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的浪潮中,激光焊接设备作为高精度焊接的关键装备,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尽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给激光产业带来压力,中国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43%至897亿元,但激光焊接设备却逆势上扬。2023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8.6%至115.2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165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
这一良好态势得益于国内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对激光焊接设备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国内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部分核心产品已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企业格局:头部企业引领细分领域各有专长
国内激光焊接设备市场已形成以头部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大族激光和华工科技作为行业龙头,分别在消费电子和汽车激光焊接领域占据优势地位;联赢激光则专注于动力电池激光焊接,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军者。
从经营数据看,2024年大族激光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47.71亿元,同比增长4.83%;华工科技激光加工装备及智能制造产线营业收入34.92亿元,同比增长9.47%,显示出头部企业的稳健发展态势。此外,帝尔激光、海目星、锐科激光等企业也在各自专注的领域不断突破,共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未来趋势:技术、应用、替代三驾马车驱动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激光焊接设备行业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在技术层面,行业将加速向高精度、高效率和智能化方向迈进,激光焊接技术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的融合将实现焊接过程的实时监测与自适应调整,超快激光、光纤激光等新型激光器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
应用场景方面,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动力电池、电机焊接需求,消费电子领域的微型化焊接需求,以及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的高可靠焊接需求,将共同推动市场规模扩大。
在国产替代方面,随着国产激光器在功率、稳定性等方面的突破,国内设备对进口产品的替代率将不断提升。同时,头部企业将加快海外布局,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不过,行业仍需突破高端激光芯片等核心元器件的进口依赖,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总体而言,在下游需求持续增长、技术不断创新、国产替代加速推进的多重利好下,中国激光焊接设备行业将保持高景气度,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