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轨道交通新闻

浙江机器人产业:量变难掩产业“痛点频现”

星之球科技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7-04-11 我要评论(0 )   

近年,机器人产业在浙江迅速繁荣,企业数量倍增。但同时核心技术匮乏、人才与科研基础薄弱等痛点逐渐开始体现。

近年,机器人产业在浙江迅速繁荣,企业数量倍增。但同时核心技术匮乏、人才与科研基础薄弱等痛点逐渐开始体现。对此,业内及专家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热情过后,踏实应成为浙江机器人产业的关键词。如何以踏实之心潜心打好人才与科研水平的产业根基、以踏实之风构筑产业发展健康环境,意义重大。
 
豪门新贵导演浙江“机器人热”
 
对于机器人,浙江的态度是积极的。目前该省不仅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总量居全国首位,豪门与新贵也正在浙江导演着一场机器人制造热。
 
在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红色6轴机器人正不断挥舞“臂膀”,一旁的激光跟踪仪正对其进行性能稳定性测试。在这里,没有众多工人与机器轰鸣,有的只是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机器人设备。
 
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巨头——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南方总部,其副总经理任海军直言,浙江的区位优势、政策服务配套及市场潜力吸引了新松。公司也已为老板、万向等一众知名浙企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
 
除去豪门,不少“新贵”的出现也带动着浙江机器人产业步入繁荣。如2011年成立的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浙江国自),凭借对移动机器人的专注,及自主导航技术、运动底盘技术等支撑,已成全球移动机器人领域佼佼者。
 
这片蓝海还吸引着诸多企业跨界该领域:娃哈哈专门成立机电研究院,开发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上市企业爱仕达去年收购钱江机器人公司51%股权,布局机器人制造……
 
“国自刚成立时,机器人产业在浙江还几乎是空白。短短五六年,企业数量出现了几十倍增长”。如浙江国自总经理郑洪波所说,数字无疑是“机器人制造热”最好的说明。
 
近两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从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其中浙江企业数量攀升至280余家。原本产业配置基础并不强的浙江,一跃成为机器人产业的集中省份之一。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朱世强认为:“浙江的‘机器换人’极大激发了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并催生了很多相关的创业型企业。此外由于浙江的机器人技术开发、技术进步在不断加快,吸引了很多外省企业落户浙江,希望在浙江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任海军表示:“行业繁荣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促进,大家可以‘各显神通’把机器人产业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
 
机器人
浙江一制造企业生产车间
 
量变难掩产业“痛点频现”
 
一方面,浙江机器人产业正迎来“百舸争流”时代。另一方面,越来越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正成为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这种问题,首先表现在行业核心竞争力方面。
 
“应用方面大家都在用机器人做平台,但是机器人里面的‘技艺’——嵌入式系统、软件几乎没有人去研究,而这才是机器人的核心和关键。”任海军说。
 
这种制约,在机器人本体方面似乎更甚。据介绍,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这三大核心零部件,占整台设备总成本的82%左右。对此三者,超过8成国内企业依赖从欧美、日本进口。诸多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上并无实质努力的机器人企业,只是在重复着机器人基础组装。
 
朱世强提醒,不应让机器人行业走上光伏产业的发展老路,因缺乏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出现“低端竞争”局面。
 
“人才和科研基础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根基。机器人产业很有潜力,政府也下了很多力气,为何短期不见效?就是因为根基不够好,一哄而上但忽略了基础。放眼全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好的地方一定是研究力量充足的地区,像沈阳、北京等。”他说。
 
必须看到,由于机器人产业极速扩张,行业人才缺口大、机器人属新兴产业,行业人才存量少、高校无专门的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大等原因,人才已成为浙江的行业性问题。
 
问题还存在于市场行为方面。有业内人士透露,行业的迅速扩张正引发着资源浪费出现。“有企业跟地方或个别官员关系处的好一点,弄两篇所谓的论文交上就能拿到补贴。”
 
郑洪波说:“机器人行业如果没有恒心做耕耘很难取得成绩。目前行业里存在一些人,通过概念炒作一把,玩一票走人。”
 
他还点出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此前,郑洪波便曾在某上市企业官网上看到多张“国自”机器人照片被拿来当做宣传图片,“抄袭”问题其公司已是遇到多次。
 
“许多产品凝聚了我们大量思考智慧,但别人要来仿制很快就会出现在市面上。我们有些重要产品只能把知识产权保护更完善的国家作为第一市场去卖。”他说。
 
踏实之风或成“祛病良方”
 
当前,机器人产业该如何对症服药?在业界与专家看来,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应成为行业主基调。
 
赛迪智库副研究员赫荣亮指出,当下需加快调整工业机器人财税扶持政策方向。
 
他认为,扶持重点要向研发环节过渡,进一步提高对核心技术的财税扶持力度,提高对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的财政补助强度,扩大研发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要规范应用环节财税政策,完善支持手段,进一步建立规范管理制度。
 
任海军则认为,政府部门在行业管理上应更为系统、严谨。“不论准入还是扶持,政府应做到精准指向。如行业准入设立一定的门槛、标准,实施基于诚信体系前提下的注册制。如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补贴政策、考核指标方面,能量化就要量化,该明确就要明确。”
 
严谨,也是郑洪波对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吁。“在这方面,企业最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官方只要严谨、从严,这件事情很容易做。”
 
而在行业根基补强上,朱世强建议,浙江当下亟需建立起大的机器人科研、教育平台。“现在我们多是小团队在搞研究,没有国家级研究机构。所以说利用浙大这样的高校尽快建立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对推动产业人才和科研水平提升有重要意义。”
 
谈及企业的科研突破方向,他认为:“企业未必都要自己去造机器人,如果能在一个与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相关领域拥有无可替代的技术,如定位技术、感知技术等,都会有巨大的市场。与其让大家都去做水平低下的整机,不如形成众多业务精湛的专业企业共生共荣的分工格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机器人痛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