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今日要闻

“无声猎人”千米穿杨,燃烧5 mm厚钢板!

rongpuiwing 来源:激光制造网2018-12-04 我要评论(0 )   

从本质上说,现代战争是一场科技实力的较量。只有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军队才能有战斗力。如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发展自己的高

从本质上说,现代战争是一场科技实力的较量。只有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军队才能有战斗力。如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发展自己的高科技武器,其中激光武器是最有前途的。说到激光武器,我相信每个人都很感兴趣。这是一种新型武器,使用激光精确打击目标。



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具有射击速度快、反应时间短、拦截距离长、火力传递快、不受外界电磁波干扰的优点。它可以作为防空武器击落敌人的空中目标,也可以执行各种任务,如电子对抗。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激光武器。


A - 60IL - 76试验机


1984年,A - 60IL - 76试验机被用来发射激光武器并成功摧毁空中目标。从那时起,激光武器已经闻名世界。美国第一个激光武器系统于2014年安装在两栖运输船上。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设想在阿帕奇直升机上携带激光武器,而不是反坦克导弹来摧毁地面装甲车辆。然而,中国激光武器的研发起步晚于其他国家,但其发展速度并不慢。早在1986年,中国就启动了高科技研发的“863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激光技术。


低空警戒”激光武器系统


我国已经30年没有中断研究,在激光武器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2014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功开发了“低空警戒”激光武器系统。在演示中,它成功击落了30多架各种类型的小型飞机,如固定翼、多旋翼和直升机,命中率达到100 %,使中国的激光技术直接投入实际应用。


“无声猎人”激光防空系统


2016年,中国军方在南非航空展上推出了“无声猎人”激光防空系统。这种激光武器的输出功率为30kw,最大射程为4km,可以在1000米内燃烧5 mm厚的钢板,这让一些美国专家羡慕不已。



今天,中国的激光武器已经成功完成了7000次射击任务,他们的实际作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到2018年,随着武器和设备的轻量化和小型化趋势,科学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个人激光枪: ZZM - 500。这支激光枪口径15毫米,重约3公斤。它持续2秒钟,可以连续发射1000次激光。



它能准确地攻击1000米以外的目标。与普通枪相比,它节省了换弹匣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射击效率。谈到中国激光武器背后的英雄,我们必须提到我们的医生侯静。这张照片显示,侯静博士留着短发和耳朵,面带微笑,仿佛她是一名普通女性,但正是她将中国的激光武器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侯静从小就梦想参军。后来,她成功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她27岁获得博士学位,31岁出国深造,35岁晋升为研究员,36岁被选为博士生导师。


2016年侯静带领的队员在此研究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她在国际上提出这一研制并且抢先拿到自主权,主要技术指标打破美国保持四年之久的纪录,一跃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使中国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接着侯静把这一技术的研制往中国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发展,完善中国的卫星网络,中国也知道太空将会是有实力国家的舞台,并且在近几年中国在大力的往这一方面发展,卫星系统逐渐完善,只要在这一方面取得成功,中国就有可能破坏美国卫星网络打败美国。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侯静凭借他在“超连续通用光源”领域的研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激光研究领导者,打破了美国四年来的记录,使中国的激光武器和美国的距离拉近了30年,实现了平等,并使中国的激光研究迅速进入了先进国家的行列。



今天的侯静博士继续为他的职位贡献他的精力,没有傲慢和鲁莽,展示了中国高科技人员的无私精神。除了军事领域,激光武器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她的研究照亮了中国走向前方的道路,成为了中国强军之路的必经之处,她为祖国作出了无私奉献,使中国走的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她是美国人眼中的科研佼佼者,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武器侯静战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